当前位置 首页 长生界 第513章 战力惊天阵图现

《长生界》第513章 战力惊天阵图现

作者:辰东 字数:2761 书籍:长生界

  聊完这些,话题又回到朱世帮身上,孙涛书记这才说,两天前他见过朱世帮,是让组织部通知朱世帮去的。

  "如果不是"121"事件,他完全有能力有资格做县长。"孙涛书记最后说。

  孙涛书记当天就回了河西,他的行程安排很紧,省委马上要调整班子,这种时候各市的一二把手是最忙也最塌不下心来的。

  孙涛书记走了很久,林雅雯还沉浸在刚才的交谈里,她真是没想到,孙涛书记会跟她敞开心扉。后来她忽然明白,一定是司马古风。想到这一层,林雅雯心里再次涌上一层感激,人这一生,遇到一个知己不容易啊,能跟司马古风这样的人做朋友,真是上帝赐她的福。

  后来她又想到朱世帮,突然就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自己真做了县里一把手,就要让朱世帮做自己的副手。

  3

  连日来,朱世帮跟王树林都奔走在沙漠。随着盛夏的到来,气温一日高过一日,旱情像赶不走的亲戚,老早就缠上了沙漠。春灌虽然是度过去了,随后而至的夏灌却难住了王树林。十几个村委会,没一个不冲他叫唤的。王书记,要水啊。晒死了,王书记。仿佛,天爷这般热,是他王树林的过。实在让村支书们吵嚷得不行,就又把朱世帮拉了出来。"帮帮我吧,你不能见死不救,这水要是再要不来,庄稼就全没了。"朱世帮是想帮,也不叫帮,他毕竟还拿着工资,拿工资就得干活,天经地义。可水从哪来,跟谁要?上游也是一片旱,地起了皮,庄稼还没伸直腰,就全耷拉了头,眼下,晒趴下了。两个人连着奔走了一周,找水管处,找水利局,甚至找到上游县去,后来才明白,找到哪也是闲的。天不下雨,地不生水,就算把一双腿跑断,也无济于事!

  "不能这么乱跑了,树林,得想个法子,把群众挪出去。"

  "挪出去?"王树林睁大眼。

  "是,天爷不下雨,庄稼是没指望了,但人得活。与其这样,不如把人发动起来,到外面挣票子去。"

  "你是说劳务输出?"

  "是,昨天晚上我跟新疆联系了一下,那儿有两个农场急需要人,不如把乡上的劳力集中起来,送新疆去。"

  "可人一走,这地怎么办?"

  "地地地,树林啊,我和你都得变变观念了,单靠这些土地,是养活不住人的,就算养活得了,发展从何而谈?农民要发展,乡上也要发展,街道修了一半,教师工资发了一半,渠要修,沙要治,这都得票子。指望农业收入,你我喝西北风吧。"

  "劳务输出不是没搞过,群众信心不大啊。"王树林忧郁着一双眼道。早在五年前,县上就提出"大搞劳务输出,把人送出去,把钱挣回来"的战略措施,五年过去了,人是出去不少,但拿来的票子,少。为啥,沙乡人有个传统,宁可守家里受穷,也不跑外面穿银。去了,想家,想得受不住。活还没干一半,一个个的,全跟雇主家撕破脸回来了。有些连工钱都不要,就当是白给人家扛了几个月长工。还说走遍天下也没自己的沙窝窝好。也正是这个原因,朱世帮才下决心改变种植结构,想让沙乡人在结构调整中打一场翻身仗。实践证明,无论结构咋调整,没水,都是空话。

  在朱世帮的强力主张下,乡上拿出一个劳务输出方案,朱世帮建议由王树林亲自带队,到新疆去。"不光要让他们会挣钱,更要让他们从挣钱中悟出一个道理,你不改变环境,环境就得改变你,直到把你赶走。"

  乡干部分头下去动员,发动群众。也许是旱象太严重,也许是村民们一听每月能挣到两千块钱的工资,这次想出去的人还真是不少,占到青壮劳力的三分之一,加上妇女和十六七岁的孩子,赴疆的队伍有三千人。朱世帮算了算,这三千人送出去,一年就能拿回五千万,再打掉些折扣,至少也能拿回三千万。三千万对一个乡来说,太可观了。

  响应最不积极的,一是沙湾村,另一个就是谢大胡子的一棵树村。这两个村经济条件相对好一些,地广人少,打的机井又多,而且又都在下游,别的机井抽不出水,他们两个村的,每天都还能抽一些。加上又养了羊和骆驼,谢大胡子他们村又是种棉花最早的,现在棉田已能见到效益,自然不肯往新疆跑。王树林将情况反应上来,朱世帮分析说:"沙湾村这边,是惦着流管处,二魁脑子里想的是南湖。他们不去也好,留一部分人种地,其余的,我想集中起来,去外面参观一下。"

  "参观?"王树林十分惊讶,从没听说农民要上外面参观,朱世帮到底在玩什么迷藏?

  朱世帮"嘿嘿"笑了笑:"树林啊,有件事提前没跟你说,不是防着你,是怕吓着你。我想带沙湾村的人出去,看看江苏的村办企业,还有华西村的建设。这事我琢磨了两年,一直被钱害着。前两天我跟孙涛书记把想法汇报了,孙涛书记很支持,他说市财政设法补贴一部分,县上再支持一些,其余让我们自己想办法。"朱世帮正说得带劲,王树林的脸忽然暗下去,说不清楚为什么,王树林听到孙涛书记几个字,心里忽然就不高兴。前些日子市委组织部打电话找朱世帮,电话正好是他接的,朱世帮也是他通知的。但时至今日,朱世帮也没向他透露,组织部找他谈了些什么。

  人的心情就是这样怪,王树林本不是个多疑的人,但对组织部谈话这种大事,他又不能不关心,特别是市委孙涛书记单独约见了朱世帮,这种打破常规超乎意料的事,他能不多想?

  朱世帮一看王树林的脸色,知道不能再往下说了,便打了声哈哈,把话题转到了谢大胡子身上。

  朱世帮想把谢大胡子他们的棉田压一压:"不能让他们再扩了,再扩,对全乡全县都不利。"

  王树林想了想,道:"棉田效益好,群众积极性正高呢。"

  "种鸦片效益更高,可能让他们种么?"朱世帮说。

  "鸦片是犯法的,棉田不犯法。"王树林说。

  "大面积扩张,对生态不利,再说都种棉,粮食谁种?"

  "几年前是你提出种棉的,现在又是你反对,这话跟群众不好讲。"王树林的话里已带了情绪。

  朱世帮没在意:"几年前是几年前,现在是现在,事物在发展变化,我们的思路也得不断变化。"

  "群众重的是利益,种啥好,群众心里有数。"

  "……"

  今天的王树林真是奇怪,像是对朱世帮带了一种成见,以前他从不这样,朱世帮说啥,他都很谦虚地听,很诚恳地接受,从没在工作上跟朱世帮闹过别扭。今天他的话里,分明有了另一种东西,这东西很陌生,却也很能刺痛人,特别是朱世帮现在这种身份。

  朱世帮没再说下去,他是那种识眼色的人。

  几天后,王树林带着劳务大军出发了,朱世帮没去送行,林雅雯倒是给他打过电话,让他也到火车站去。朱世帮想了想,还是没去。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现在是一个待岗干部,是一个因错误被涮下来的干部,县上对他的错误还没公开处理呢,不应该过分抛头露面。

  这想法很灰暗,朱世帮心里第一次有了灰色。他在电话里跟林雅雯说:"新疆那边我都打过招呼了,其他的事就让树林去办吧。"

  林雅雯呵呵笑了笑,压了电话。

  第二天,林雅雯来到胡杨乡,先是跟宋部长他们谈了半天,宋汉文说,采访工作现在进展顺利,两个采访组都已挖掘到不少素材,特别是从八老汉身上,了解到不少感人事迹。"这些事迹稍加整理,就是很有说服力的教材,我们一直强调要用典型来说话,八老汉的事迹,在全省、全国都是很典型的,是站得住脚的。"宋汉文顺着这话题,又谈了许多,谈到八老汉冬天守在茫茫的沙漠,看护自己的庄稼地一样看护林子时,他的声音激动起来,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讲得十分激情。看着他手舞足蹈的样子,林雅雯心里,也生出不少感慨,八老汉,真是一面旗帜啊!

  从宋汉文这儿出来,林雅雯紧着去找朱世帮。关于组建沙湾村农民考察团的报告,朱世帮已通过正常程序报给了她,林雅雯也觉这想法不错,有新意,这些年县上组织过不少考察团,到外面学习取经,但都限于领导干部这一层,掏钱让农民出去考察,这还是第一次。孙涛书记指示她,一定要把这次考察组织好,要在全市开一个好头,把三农工作推向新的高度。林雅雯知道,孙涛书记之所以重视这次考察,跟沙湾村目前所处的特殊环境有关,这也许就是司马古风说的"迂回"吧。

  林雅雯走进村支书胡二魁家的院子,见一院的人正围着朱世帮,争先恐后说着什么。副书记许恩茂也从乡上赶了过来,他跟林雅雯说:"一听要到江南,老的少的全都吵着要去。"

  "热情很高嘛。"林雅雯笑说。朱世帮闻声,推开众人,边问好边请她进屋,胡二魁更是堆出一脸的媚笑,喝骂着让七十二他们往边上去,别把县长的路给挡住了。对胡二魁,林雅雯现在是完全变了态度,这人是有点小心眼,但在工作上,没一点含糊。

  "去的人已基本定了下来,四十二个,加上乡上两个带队的,一共四十四个。"朱世帮说。

  "怎么搞了这么一个数字,不吉利,再加两个。"

  "我去!"七十二的媳妇抢着说。

  "女人家瞎嚷嚷个啥,夹嘴!"七十二恶了媳妇一声,他媳妇就不敢说话了。

  林雅雯看了一眼名单,都是些青壮劳力,清一色的男人。"八老汉你们没安排?"

  "想了,这次去怕是不合适,这次重点是学习,打算给他们单独找个机会,拉出去转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