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莲花宝鉴 第339章 云霄之路

《莲花宝鉴》第339章 云霄之路

作者:油炸包子 字数:2745 书籍:莲花宝鉴

  一般学习静坐和修道的人,大致都很容易把呼吸的气和空气的气连成一气。因此便认为空气就是入体内部气机的中心。其实呼吸与空气的关系,只是人体呼吸器官(肺部)的调剂作用。如果从修炼静坐的观点来说,那只属于达到横膈膜以上的效用。至于人体内部的气机,并非只与呼吸的作用连成一气,换言之,人与动物一样,由呼吸器官吸收空气,就如人们需要生火的时候,必须先要凭籍引火的燃料,用来引发本有的燃能。人体内在的气机,犹如一个原始的宝藏,它与生命俱来,永远潜在着无尽的功能,但不经过合理的修炼,这种潜藏的生命之能将随老死物化而去,永远无法发生作用。

  佛家小乘禅观的修法,便把呼吸之气与人体内部潜能的气机,分成三个步骤和三种状况,这是比较正确的观念。

  (一)是“风”。这便是指空气与呼吸器官之间的通常作用,换言之,一般人凭籍呼吸空气的作用而维持生命的存在,这都是“风”的状况。

  (二)是“气”。就是通常人的呼吸作用,经过静坐方法的锻炼以后,呼吸较为轻清而从容缓慢。

  (三)是“息”。经过静坐的高度修炼以后,呼吸之气,到达轻微而几乎止息的状态,那时呼吸器官的阖辟作用,等于停废。(但有关身体其他部分的呼吸,并未完全停止。)小腹部分以及下丹田之间。不靠呼吸器官的往返作用,自然而然发生一种翕辟的现象,这便是“息”。后来道家的丹道家们又称它为“胎息”。甚至有些丹道的修法,还专门主张“心息相依”便是无上丹法的根据。其实,这种说法,都是隋、唐以后,佛家小乘禅观的修法,被天台宗修习“止观”的法门所采用,,渐渐普及变化,互相融会而来。因为在隋、唐以前道家的修法,虽然也很注重炼气术,但实在没有“心息相依”与“胎息”的理论,虽然有些假托魏、晋时代的丹经偶亦类似提到,但毕竟都是后世的杜撰,不足征信。我们现在所讨论的并非偏向佛家而薄斥道家,这只是从人类文化历史时代的发展过程顺便叙说一些老实话,与门户之见无关,更与考证之学无关。如要考证佛、道两家的修炼方法问题,实在有“刻舟求剑”,逝者难造之感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