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弹痕 第五卷 第五十章 塞翁失马(上)

《弹痕》第五卷 第五十章 塞翁失马(上)

作者:纷舞妖姬 字数:1870 书籍:弹痕

  除了邓友梅我还记住了这样一些名字:王蒙、李国文、从维熙、刘绍棠、宗璞、陆文夫、方之、公刘、流沙河等等,他们都是非常有名也非常有才华的作家。在70年代末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过一本书,名叫《重放的鲜花》,里面收录了这些曾被打成“右派”的著名作家的作品,其中每一篇小说都曾经遭受过批判。那时优秀的作家,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有良知的作家都历尽艰辛,他们除了在艺术上苦心孤诣呕心沥血,还需要承受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冲击、排挤、非难甚至是蹂躏,这是他们为文学付出的另一份更为沉重和沉痛的代价。

  读到了小说中的爱情就像尝到了美味一样,我对文学便情有独钟。但那时候可读的书很少,可供孩子阅读的书就更少了。在我三四年级的时候,“批林批孔”运动正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我们这些小学生也和全国人民一起投身到这个运动当中。我们人人都知道“儒家”和“法家”,知道“儒家”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主张“克己复礼”,他们搞“复辟”,开历史的倒车;而“法家”是进步的力量,秦始皇统一六国,商鞅变法,是引导历史前进的。所有这些都是作为批判材料灌输给我们的,没有任何的形象性,连里面的一些故事也都是干巴巴的。在我的记忆之中,批判材料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也是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枯燥乏味。而当时我们比较容易接触到的也是比较值得一读的文学作品就是附在批判材料后面被当作“毒草”的那些文字。

  就在我四年级的暑假,我和邻居的几个孩子无所事事地在校园里游荡,有一位图书馆老师看见了我们,她叫我们进去,把我们领到书架前,让我们随便挑书看,还答应我们可以用家长的借书证把书借回家去看。后来熟了,什么证也不需要了,整个一座图书馆都向我们开放。那个夏天,我和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都是在书堆里度过的。

  在图书馆里我认识了女孩小虹,她家就住在我家前面。小虹和我站在同一个书架前挑书,我们拿的好几本书都是相同的。我们相视一笑,非常自然地说起了话。我们从架子上的那些书说起,说到了许多我们都看过的书。我们惊奇地发现我们竟有相差无几的阅读经验,还有那么多共同的看法。我们越说越投机,立刻就成了好朋友。

  随后我们发现了我们之间更多的相同之处。我们同一年出生,在同一所学校上学,读同一个年级,等再开学我们都将是五年级学生。她父母和我父亲是同事,她爸爸也被打成过“五一六”,放出来之后和我爸爸一样脾气很坏,也时常打她。我们都有不在父母身边长大的经历,所以我们的性格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么多的相同,令我们两个惺惺相惜。到新学期来临,我们每天一起结伴上学,课间还经常相互探望。一年之后我们上了同一所中学,成了同班同学,更加形影不离。

  我们两个都是班上成绩拔尖的学生,聪明伶俐,表现突出。在我看来小虹比我还要活泼开朗,她很有文艺天才,能歌善舞,还会自编自演。我们常常在学校的汇演上联袂登台,我们的节目总能得奖,为班级赢得荣誉。我们的班主任赵老师是一个非常爱好文艺的人,他会拉手风琴,会唱民间小调,还会把一些老歌改得极富新意,他常在中午和下午放学以后教挑选出来的学生们唱歌跳舞,我和小虹都是他的得意门生,我们看得出他对我们很偏爱。赵老师教我们政治课,那时的政治课不是念念报纸,就是讲讲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说来说去都是“假、大、空”那一套的违心话。赵老师是一个善良而务实的人,他明白一周两次的政治课对我们没什么用,实际上是浪费时间,所以他经常找机会让我和小虹不上他的课。他让我们去办公室写发言稿,排练节目,或者随便找一个借口就放我们的假,让我们享受两节课的自由自在的时光。

  因为有大把大把的闲暇时光,我和小虹总是变着法子想出一些玩的新招。刚上初中不久,有一天我们两个忽发奇想,想合作写一本小说,战争题材,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或者解放战争时期,应该是《鸡毛信》《小兵张嘎》那个路子。我们你一言我一语,非常兴奋地勾画了一个轮廓,但如何落笔却把我们难住了。

  我们缺乏对那个时代生活最起码的了解,连主人公住什么样的房子吃什么样的饭菜穿什么样的衣服都不知道,更不知道如何打仗,如何与敌人周旋,以及如何克敌制胜,除非都去抄袭别人。我们除了写过一些不说真话的作文和几篇依样画葫芦的批判稿之外,也没有更多的写作经验。况且我们有不少字还不会写呢,有些词汇倒是在书里见到过,不过也吃不准是什么意思。如果都要一个一个地去查字典,那我们就不是写小说而是学生字了。这可真难死我们了,我们实在拿不出这个耐心来。我和小虹终于发现写一本书对我们还是难度太大了点,我和她就像两只想从这座大山爬到对面那座大山上去的小蚂蚁,中间阻隔重重,道路迢迢,实在是无法一步跨越。这件事的确不像我们想的那么容易,也不像我们想的那么好玩,于是我们明智地放弃了。

  不过我们因此而燃起的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并没有很快消退,我和小虹借了更多的小说来读,大都是很厚的大部头。除了很少的一部分文学经典,我们读得最多的是当时的一些新书,内容多半是关于上山下乡的,写知识青年在农村广阔天地里“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这也是当时我们非常向往的生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