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弹痕 第四卷 第五十九章 星火燎原(中)

《弹痕》第四卷 第五十九章 星火燎原(中)

作者:纷舞妖姬 字数:5384 书籍:弹痕

  【原文】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第四》)

  【语译】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研析】

  养成了仁德就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可以做利己利人利天下的善事了。

  【阅读资料】

  古人论明志

  “明志”就是明确志向。古人很重视人生志向的确立,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只有志向远大才能克服眼前的困难和自身的弱点,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行。古人常常登高望远,表明心志,“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站的高才能看的远,胸怀大志,不计一时的得失成败,最终实现宏伟的志向。

  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大意是求知的人立志于仁义之道,却对恶劣的衣食引以为羞耻,这样的人就不值得与他进行谈论了。

  古人有“安贫乐道”的说法。孔子曾发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等慨叹。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渊就是一个安贫好学的人,孔子经常夸他用一个筐盛饭、一个瓢喝水、住在简陋的破屋里,却能做到一直不改他求道的快乐。

  《论语·泰伯》记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大意是求知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坚毅,因为他们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

  这句话是孔子的学生曾参说的。对此,他解释为:“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意思是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这个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努力到死才停止,这个历程不是很遥远吗?在孔子的弟子中,曾参一向被认为是一个性情温和的人,可是这几句话却掷地有声,表达了他对道德的自信和对人格理想的不懈追求。

  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诫外书生》),即一个人立志应当崇高远大。他还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即不恬淡寡欲就不能确立远大的志向,不排除杂念就无法深谋远虑。这是诸葛亮对其子的谆谆教诲,也是他关于修身养德的至理名言。

  一个人利欲熏心,就不能有远大的志向;心气浮躁,很难有真知灼见。只有淡泊名利才能立志恢弘,心态平和才能深思熟虑。崇高的理想必然要远离世俗的贪欲,透澈的思维也经常从宁静的心境中流出。崇高的人格,需要崇高的情志来支持,需要在淡泊和宁静中不断追求和升华。

  古人讲:“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并不是说确立了远大的志向后,就可以坐等成功了。在立志与成功之间,还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如果没有实际的付出,再高远的志向也是空中楼阁。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历尽磨难,前五次均告失败。但是他没有放弃,直到第六次,终于到了日本,把唐朝的文化带到日本,他本人成为日本律宗的创始人。

  宋代文学家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晁错论》),要想成就大事,才能与毅力缺一不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许多俗语,用来激励人从小立志,如“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等等。东汉名将马援“少有大志”,以“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自勉,为国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所以说,树立远大的志向对人的一生是很重要的,但这种志向必须是符合道义的,否则,就不会有崇高的人格境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