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将夜 第四卷垂幕之年 第七十章 摘秧休妻换新天

《将夜》第四卷垂幕之年 第七十章 摘秧休妻换新天

作者:猫腻 字数:2761 书籍:将夜

  12

  马特懒洋洋地躺着,半睡半醒,通体舒泰。这时,隔壁突然响起了教堂的钟声。他穿好衣服下楼,在楼道间看到了一则通告,说沐浴和早餐要在教堂礼拜之后。周一都得这样?这可不是个好兆头。

  厕所里透进几缕日光,看起来感觉稍微好了些。要是太亮堂,边边角角的虫子估计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厕所里放的不是一卷卷的厕纸,而是从教堂通讯录上撕下来的一方方书页,如厕过程因此比预料中愉快了不少。

  方便完之后,他绕到了屋子前面,想出去走走,但转念一想又犹豫了。放眼望去,四周见不到一个人,也许这个时候大家都上教堂了吧,可能不上教堂是违法的。

  回到门厅,他静静地站着听了会儿动静。整座房子好像就他一人,让他忍不住想窥探一番。

  房子很老,可能是20世纪建的,或许更早。墙上有电源插座,但里边都没插东西。他找到了两本圣经,厨房里还有本收集发票用的剪贴簿,此外就没有其他书了。

  圣经开本挺大,外观也挺新,正文之外另有附录"重临启示录"。此外还有个配了相片的部分,名为"重临图解",里面展示了耶稣的种种事迹:治愈整个特护病房的病人;在时代广场堆起如山的面包;在椭圆办公室和一个貌似总统的白发男人对话;头戴棘冠和光环,在半空中盘旋。

  只有两种解释:要么是耶稣以马特儿时熟悉的棕发蓝眼的面目重返地球,要么就是骗局一场。

  马特一开始觉得那就是个骗局,但仔细想想……要是他成年以来的信念都是完全错误的,那么,上帝啦,耶稣什么的,全是真的?

  如果的确如此,那么他所信奉的其他观念也会随之瓦解:他深信不疑的理性主义的宇宙,只不过是"上帝为了其特殊原因所维持的巧妙机关";那些其他类似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循环论证,就更像是在自说自话——上次听到有人严肃地提出这个观点时他还年轻,当时一群人灌了一肚子啤酒,胡侃了一夜。

  后来还有一次,两个衣冠楚楚的小伙子敲开他的家门,企图把信仰的热情传染给他。其中一位极力争辩,说马特信奉的理性主义只是诸多信仰体系中的一种,而且什么都解释不了。举例来说,它解释不了他俩坚不可摧的信仰。

  马特当即反驳,说这可以解释,变态心理学里就有相关研究。说到这份上,对话就很难继续下去了。他原本还打算指出:理性主义不需要所谓"信仰",有观察就够了,可以测量的真实世界才不关心你信仰什么呢。

  他又看了眼圣经上的相片:一个头戴光环、浮在半空的男人,一堆面包,一间挤满演员的特护病房,外加一个乐意奉陪的总统。其实也谈不上是什么奇迹。

  那么,现在全世界都信这个吗?他急切地想找个人问问,或者找本历史书——只要不是圣经,什么书都成。

  这时,前门发出了"咔塔"一声,他心虚地合上书本,但随即又重新打开。走进门厅的是女房东,正边走边梳头。

  她冲他点了点头。"读这个和上教堂一样,还不会像牧师那样让你睡着。"说着,她打开了通向厨房的门,"这儿有面包和咖啡。"

  "咖啡"是某种烧焦的草泡出来的水,切片面包倒是又脆又好吃,上面抹了一层黄油和一点草莓酱。女房东指了指炉子上冒着蒸汽的水桶,说屋子后面有肥皂,还有衣服。

  马特拖着水桶走到阳台上,那儿有块洗澡的地方,约一米见方,地下铺着板条,三面有齐头高的屏风。地下还有个水桶,盛着冲洗用的水,旁边挂了几条破破烂烂的灰色浴巾,摆着一方样子粗糙、闻起来像是熏肉的肥皂。

  肥皂让他的头发根根直立,身上也多了股早饭的味道,但无论如何,能洗洗总是好的。他回到小屋,换上了新买的旧衣服,随后又加付了一晚的房租,女房东给了他一把挂锁,好让他在外出时能把东西锁进房内的保险箱里。

  该把什么留在房里呢?女房东多半另外有把钥匙,要是她在偷看的时候把时间机弄没了,那就麻烦了。马特拨弄了下盖在"重启"键上的半圆形塑料,发现它还牢得很,得蓄意破坏才能弄开。手枪和弹药也不太好留下,但明智起见,还是不要带去MIT吧。

  他最后决定只带上钱包,其余全部留下。两份珍本文件也暂时先放着,等了解情况后再作决定。

  至于那本色情笔记本,得放在最后了,它所包含的技术可能在这个时代极有价值,但它的内容可能让他在监狱里度过余生——终生监禁可能都是轻的,万一大卸八块就完了。

  麻省大道上阳光普照,一派祥和之气,骡马往来,蹄声得得,拉着车辆"吱嘎吱嘎"地向前行进。空中弥漫着淡淡的谷仓气息,外面还罩着港口吹来的海风。马特拿了张百元纸币去了一家银行,得到的答复和昨天差不多——在哪发现的,还有更多的吗?办事员先是开了100美元的价,最后125美元成交。他又可以去买点东西了。

  马特出了银行,慢悠悠地朝1号楼走去,一路走一路编故事。他编了好多版本,具体说哪个视情况决定。他可不能径直走进院长办公室说:"嗨,我就是你们一直在等的时间旅行者马修·富勒。"他来的时候根本没人在等,这说明现在和过去之间发生了断裂——按说他现身时间和地点应该广为人知才对。

  或许,它们其实并不为人所知?他曾在2058年把时间机的材料交给了马尔什教授,教授在对待这些材料上可能并不那么大方。

  他进入1号楼,走过行政办公室,然后沿着无限长廊朝图书馆走去——那儿以前是科学和人文图书馆,现在是什么不得而知。

  长廊两边的墙壁上光秃秃的,看着怪怪的,以前墙上总是胡乱贴满各种各样的布告和声明。每到周一早晨,长廊里总是挤满熙熙攘攘的学生。现在呢,除他之外,那么长的走廊里只有八个人。

  他可不想一个人待在图书馆。还是干点别的来打发时间吧。

  走着走着,就到了玻璃上画着苦路14处的圆形大厅,这里有扇双开门,门外曾是一个四周围着建筑的方院。

  推门出去,大方院还在,但保养已不及从前,草色枯黄,中间泥巴都露了出来。院子里有个从头到脚裹着黑衣的女人,正趁着清晨的凉意用电动除草机除草。这机械马特在照片上见过,他想走过去研究研究,看看这一台是博物馆里拿出来的还是新造的。但贸然接近一个年轻的单身女子可不太好,说不定看多两眼都会惹上麻烦。于是他转开目光,迈开步子,往河流的方向走去。

  河也变了。现在的查尔斯河两岸塞满了摇摇欲坠的船屋,多数船屋不过是停在岸边的浮台,估计早晚都会下沉,这些看来都是23世纪的学生公寓。男女分别住在不同的区域,放眼望去,见到的多是年轻男性,女人只有三两个,全都穿着一身黑。

  船屋都漆得花里胡哨的,看上去很不协调——鲜绿色、橙色和红色的墙壁并排在一起,墙上装饰着卡通图像,有蜡纸印的,也有喷涂的。不出所料,没有猥亵的内容,只有用模板印得工工整整的圣经段落。有几个地方胡乱挂着金属片和碎玻璃,它们在微风中叮咚作响。有人在小提琴上安静地练习音程。他年轻那会儿,在MIT的宿舍楼里练琴简直是找死,被人从窗户里丢出去是迟早的事情。

  空气中传来淡淡的煎鱼的香味,几间船屋里,有人正在捕鱼,渔夫们懒洋洋地看着鱼线,有一位还撒下了一张圆形的渔网。不晓得多久才能抓到一条生物工程造就的基督鱼,基督鱼会游进这条通向大海的河里吗?

  这个问题他大可以一直琢磨下去,但如果那些鱼儿的确是生物工程的产物,那它们多半还是会待在本地。得搞些数据才行,想到这儿,他转身穿过纪念大道,朝图书馆走去。

  正对纪念大道的玻璃墙碎了几处,但缺口都用叠在一起的玻璃瓶修补好了。原本的自动安保系统已经让位于一位手持木棍的保安。他坐在大门口,看起来很和气。

  马特没对他说谎。"我没有通行证。"

  "要带书进去吗?"

  "不会。"

  "那也别把里面的带出来。"保安说完这句,就让马特进去了。

  图书馆里到处是矮矮的书堆,桌椅都胡乱摆着,桌椅间的空地上放着些文件盒,盒里的书都背脊朝上放着。文件盒里的都是平装本,被翻得破破烂烂的,摆放也看不出什么顺序。书架上都装了玻璃,上了锁;玻璃上都罩了层灰,里面的书名难以辨认。

  室内没有查阅书籍的电脑终端。不知道电脑发明前图书馆都是怎么给书籍归类的,应该会有索引之类的吧,把要找的书告诉管理员,然后由管理员代劳。

  研究研究,或许能找出规律。他在那些平装本里翻看起来,结果发现和书店里看到的没什么两样。

  接着,他发现了一本薄薄的册子,书名只有寥寥三个字:《美国史》。他走到窗边,一屁股坐进一张软椅,打开书本翻到第一页。

  "元年元日,耶稣基督现身于美国总统的椭圆形办公室。"

  邻页上印着张相片,和他在马革辛街上看到的那本圣经里的那张一模一样。

  正文写道:"几个世纪以来,美国的男女都活在罪中,因其无知,其罪可赦"。一句话便将耶稣重临前的历史一笔勾销。当时有少数人无视感官和内心的昭示,拒不接受重临,元年战争随之打响,战后又爆发了"正念运动"。书上没说运动持续了多久,甚至看不出运动是否已经结束。

  相片里的比利·卡伯特总统似乎在重临前就已蒙上帝感化,因此耶稣才选中他的办公室向世人现身。卡伯特随后成了第一主教,继而发起改革,精简政府,其手法一半出于神启,一般由基督亲自授意。

  书里有张地图,他看了一眼就读出了书上没写的意思。元年战争后产生的政体仍叫"美利坚合众国",但国土只包括缅因和佛蒙特以南的东部沿海诸州,国土内部还有明显的空缺。纽约州东部的三分之一被涂掉了,马里兰和弗吉尼亚州里靠近华盛顿的一大块没了,亚特兰大和迈阿密也都不见了。那些地方都怎么了?书中既没有索引,也谈不上什么结构,文风散漫,仿佛一场断断续续的对话。书中言论均出自比利·卡伯特主教,记录者是哈利路亚·卡伯特——大概是主教的女儿吧。

  作为一本战争史,其价值颇值得怀疑。主的军队似乎很善于选择战役,从来就没输过。但这支军队似乎不愿意和五十一州中的百分之八十动手。

  他们究竟打了些什么战役呢?他可想象不出坦克车轰鸣着驶过百老汇的情形,但纽约市又的确在地图上抹掉了。是被摧毁了吗?

  难道这些都不过是比喻?所谓的"战争"指的不是军事上的战争,而是这个新版基督教发动的宣传战?宣传战是可以和真枪实弹的交火一样吓人的。

  如果能获准跨越边界进入异教国度,而那里又有人能说话的话,他可以花上几天到一周时间,步行去缅因,然后向当地人了解情况。基督会不会对敌人用了核武器?

  书上提到了"无所不知的圣灵"和"主的复仇天使",听着很像远程遥感和低轨道攻击卫星。如果真是那样,那身边满大街的马车又该怎么解释呢?

  他站起身来,在剩下的平装本里又找了一遍:没有政治学,没有经济学,也没有世界史。卡伯特的《美国史》还有三个别的版本,但和它竞争的著作一本都没有。

  "你在找什么?"一个老头不知不觉间走到了马特身后,他赤着双足,悄无声息,身上披着件黑色长袍,白色的头发垂到了肩上,两侧面颊上各有一道垂直的疤痕。

  "呃……就是随便看看。"

  老头缓缓点头,眼睛一眨不眨,脸上的表情也没变化。

  他正静静地等待输入。原来是个机器人,就像以前的机器麦当劳服务生,能帮客人点汉堡和炸薯条的那种。

  "有世界史方面的书吗?"

  "那个只有学者才能借阅,你是哪一级别的学者?"

  "正教授。"马特坚定地答道。

  "哪个学院的?我不认识你。"

  "我……我是个自由人,目前不隶属于任何学院。"

  机器人注视着马特,大概是在处理他刚才说的话吧。"你昨天去了招生办公室,但昨天是周日。"

  该怎么说呢?"没错。"

  机器人没有动弹:"可是周日不能去办公室,那是一桩罪。"

  "我不是去找人的,"马特信口开河了起来,"只是想去看看墙上贴的课程修改通知。"

  机器人严肃地点了点头,说了声"我明白了",然后转过身,一声不吭地走了。

  在这个世界,连机器人都要在脸上刻疤,人们赋予了它们庞大的数据库和低下的智力,却没有足够的电力来给图书馆点亮电灯?

  马特重新坐了下来,心不在焉地翻着那本历史书。这到底算怎么回事?这里有电,有配备了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工业基础也足以支持圣经和彩图历史书的批量印制,但大半个世界还是活在19世纪,甚至更加原始。

  更糟的是,这是一个覆盖着19世纪外衣的现代世界,拿这栋楼来说,电梯还在,但没法开动。刚才的那个机器人也证明计算能力无处不在,但MIT的图书馆里居然没有数据站。

  这时,又有个机器人走了过来,一袭长袍,脸上有疤,但秃着脑袋,身后还跟着个矮小的女子。

  不,那不是机器人。这两位走动的姿势像是人类。前面的男人有种老兵的派头,他做了自我介绍,说他是霍嘉提神父。

  "你是访问学者吧。"他把一件黑色长袍递给了马特。

  "谢谢。"马特接过长袍,不知道除了穿上还能怎样,于是将它披在了衣服外面。

  "这位是你的助教玛莎。"那姑娘有点紧张,但很漂亮,一头金发,二十岁出头的样子,脸颊上有道淡得几乎看不见的疤。"你好,富勒博士。"她说。

  马特和她握了握手,说了声"你好,玛莎",心说这到底搞得是什么名堂?"你也是念物理的吗?"

  姑娘听了很困惑:"我是个助教。"

  神父说:"她已经重生过了。"这么一说就全明白了。

  "你知道我的名字?"马特问。

  老头点了点头:"图书馆搜索了你的信息,然后派使者通知了我,他说你就是我们在等的那位正教授——虽然你没有学者的印记,"说着,他伸手摸了摸脸颊上的疤,明显的四道,"数据库里有你的名字,"他把"数据库"几个字说得特别用力,"可你的办公室号码不对。数据库说你在54号楼办公。"

  马特点了点头:"嗯,就是格林楼。"

  "格林楼?在哪儿呢?"老头问道。

  玛莎接嘴说:"17号楼后面有片林子,我就是在那儿上祷辞变化课的。"

  "跟林子没关系,叫'格林楼'是为了纪念一个叫'格林'的男人。"那是学校里最高的楼,很容易找,"现在可能没了?"

  老头和姑娘对望了一眼。"楼房还能去哪呢?"玛莎说。

  "不至于搬走吧,"马特说,"可能是太旧,然后就拆了。"

  老头点了点头,说:"的确有过拆楼的事。但那是多久前拆的?我应该有印象的。"

  马特深吸了一口气,然后突然说道:"我是在基督重临前两百年出生的。我是个时间旅行者,从前是这儿的教授。那会儿这里还是麻省理工学院。"

  两个人听了都一哆嗦,那姑娘用手堵住了耳朵,老头说了声"邪恶的词"。

  马特争辩道:"'技术'可不是什么坏——"两人又各退了一步。"这地方以前就叫这个名字啊。"

  "这里从前是个邪恶的地方。"霍嘉提神父站直了身子,把手放到了姑娘的肩膀上。

  "什么叫时间旅行者?"姑娘问道,"我们不都是沿着时间在旅行么?"

  "可我是跳着走的,"马特说,"前天我还在2074年,那是基督重临前的106年。"

  霍嘉提神经兮兮地大笑一声:"你大概是在说笑话吧,我可没有听懂。"

  "207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是颁给了一个自称发现了时间旅行的人。"

  "诺贝尔奖?物理学?"神父问道。

  "是形而上学的一部分。"姑娘说。

  "那个我知道。但这怎么也会有奖?和时间又有什么关系?"

  "和时间的关系大着呢,"马特说,"还有空间、能量、质量、量子态、弱相互作用力之类的——你是位学者?"

  老头摸了摸脸上的疤:"当然了。"

  "那你都没有学过那些知识吗?"

  "你刚才说得都跟天书似的,"老头答道,"量子态啦,作用力啦什么的。那些都和基督有什么关系吗?"

  马特伸手到背后摸了把椅子坐下。"呃……基督是上帝的一部分对吧?"

  "两者都是三位一体的一部分,有着共同的特质。"老头答道。

  马特继续追问:"那么上帝就是万物喽?"

  老头答道:"可以这么说。"姑娘补充道:"是万物善的一面。"

  "这么说好了,万物都有能称重、能测量、不依赖于信仰的一面,我就是这方面的学者。"

  看着霍嘉提费力地思考着他的话,马特觉得自己都能听见他脑子里的齿轮"喀吧喀吧"的转动声了。"可那都是工匠和买卖人关心的。能称能量的东西怎么能是学术呢?"

  玛莎在一旁说道:"也许他那个时代的人都觉得能测量的东西很重要。"她撇了撇嘴,继续说道,"技什么的嘛,就是那么回事喽。"

  "玛莎,别调皮!"老头子警告。

  "说出来也没什么好怕的嘛,只是一个词而已,又没有魔力。"

  "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霍嘉提转而向马特抱怨,"这些年轻人啊……"

  马特可不愿瞎掺和。"你为什么觉得可测量的东西不学术呢?或者说不经院?那可是真实的世界呀。"

  霍嘉提露出了胸有成竹的微笑:"你又在说笑了。那可是魔鬼的利器。"

  "'真实世界'是个幻觉,"玛莎又插嘴,"可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想的。"

  "玛莎……"

  "上帝创造了世界,又没有创造魔鬼,他用了六天是吧?所以说,真实世界本身不是邪恶的。"

  "她很会独立思考!"老头子咬牙切齿地对马特说,"做你的助教再好不过了。"这时,外头响起了教堂的钟声。"正午了,我得去冥想、开斋了。玛莎,教授吩咐的事都能做到吧?"

  "当然了,神父。"

  "教授,我礼拜三早晨来你的办公室。下午有个教师会议。"

  "我的办公室?"

  "玛莎会为你找一间的。好了,明天见。"老头子说完就急忙走了,似乎是迫不及待地要去冥想。

  "那么……我的办公室?"

  "他们给了我一张单子,上面有四间房,但都很小,我知道还有一间,你肯定喜欢的。"

  "好吧。'他们'是谁?'他们'怎么知道我要间办公室?"

  "都是行政办的。我今天早上收到通知,说把我派给你,还说你马上就到。然后霍嘉提神父就跑来告诉我说你在图书馆。"

  "行政办昨天就知道我已经到了?"

  姑娘点了点头:"还有人知道你会要一间办公室。他们可能还知道你原来的办公楼已经不见了吧。"

  是因为他在1号楼门口偶遇了那位保安?那保安可能也是机器人,一照面就扫描了他,认出了他的身份。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数据库记录了他是位学者,尽管学校是在177年前聘的他。

  这是不是意味着,有人正在等他?

  他跟着玛莎爬上三段台阶,来到了一条昏暗的过道。玛莎递了把黄铜钥匙给他:"这间好,光线足。"说着,她"吱呀"一声推开了门。

  光线的确挺足。在他的年代,这间办公室被罩在在格林楼的阴影中,但现在推窗望去,只能看到几栋矮木屋的屋顶,格林楼和可敬的布朗库西康斯坦丁·布朗库西,享誉国际的罗马尼亚雕塑家。的塑像都已不知去向。

  但就在两天前,他还在那楼里抢了时间机和一辆出租车,逃到了这里。

  "教授,你不喜欢这儿吗?"玛莎问。

  "这儿挺好的,玛莎。我就是想看看以前办公室的旧址,也就是格林楼。"

  玛莎望着窗外说:"不是下面的这几栋吗?"

  "不是,格林楼比它们大多了,你没有这地方的老照片吗?"

  "当然没有啦,基督前的都没有。"

  "因为那是罪?"

  "不,因为那是从前。"她耐心地解释道。

  "从前的影像都消失了?"

  "不不,伦勃朗啦达芬奇啦他们都还在的。我最喜欢维梅尔,市中心还有他的两幅作品呢。"

  这么说,这地方的宗教味还不是很浓,还是有艺术细胞的。"可是,就没有照片吗?我那个时代就什么都没留下?"

  "那些啊,都在基督回来的时候消失了。"

  "怎么消失的呢?'噗'的一声就没了?"

  "书上是这么写的嘛,天使把它们全带走啦。当然了,当时我可不在场。"

  天使?比利·卡伯特的复仇天使?"我得先好好学学,然后才能教别人。"马特说。

  "日常事务我都能帮忙,霍嘉提神父说,你这学期不用上课。"

  "真是个好消息。"窗户左边有张旧的金属桌子。马特翻遍了抽屉,只有薄薄的一摞纸、两支铅笔、一支墨水笔、一瓶墨水,旁边还有一卷看来是擦钢笔头用的布,里面裹着一把小刀和两个可以替换的钢笔头。

  玛莎拿起两个笔头,举到亮处看了看:"有人用得不太小心啊。回头带个土豆给你。"

  "行啊。可土豆干吗用?"

  "防止笔头生锈呗。一天写完之后,就把笔头插进土豆里,这样就不会锈啦。"她说话的时候乐呵呵的,很有耐心,仿佛是一个助教在告诉教授如何打开电脑,"你们那会儿没有这样的笔吧?"

  "说实话,我只在书上读到过。我们用的笔里都装了墨水。"

  "那样的我也见过,院长就有一支。我来教你怎么用这个吧。"

  "劳驾。"

  玛莎从书桌底下拉出了旧椅子,椅子脚下安了轮子,但滚不动,玛莎小心翼翼地坐了上去。她拿起墨水瓶紧紧握住,在生锈的"吱嘎"声中小心地扭开了瓶盖。接着,她向马特展示了蘸墨的方法:先把笔半浸入墨中,再将笔头在瓶口左右擦拭,抹掉多余的墨水。然后,她在一张纸的页眉处一丝不苟地写道:"基督为拯救我们的罪孽而死。"马特想起他来的路上,在收费站看到的"前万波土顿/收弗一米元"那几个歪歪扭扭的字,心说这姑娘的才华还真不一般啊,最起码字写得不错。

  玛莎写完之后站起来,把笔递给了他:"你想试试吗,教授?"

  其实他不是很想试,但他还是坐了下来,试着重复她的动作。他用印刷体工整地写下"棕色的狐狸跑得快",写到一半没墨了。几个字母左摇右摆,渐渐化成了墨团。

  玛莎念了起来:"棕色的狐狸跑得快——是指敌人吗?"马特蘸了两次墨,写完了整句。玛莎接着说:"听起来像是个故事的开头,又像是个寓言。狐狸跑得很快,它逃走了吗?"

  "只是随便写一句,没什么意思。这句里用到了所有的字母。"

  "哦,就像'基督今日升堂,堂下兔眼儿疯狂'之类的吧?"她捂着嘴哈哈大笑,"这是学校里的一个嬷嬷教我的,她还挨了骂呢。"

  "你说的对,字词是没有魔法的。"

  "小部分还是有的吧,如果排列得当的话。"她从他手里接过笔,用布抹了抹。

  "写完一定得——"这时,有人在门上敲了两下,"哦,应该是你的午餐到了。"

  她打开门,外面站着个男生,递给了她一个盖着黑布的木托盘。"谢谢,西蒙。"她接过托盘,放在了门边的一张小桌子上。

  "教授是不和学生一块儿吃饭的。我自作主张先把这个房间的号码给了厨房,还是你喜欢在宿舍用餐?"

  马特心想:去马革辛街还要走好久。玛莎接着说:"我们下午去为你找宿舍吧,我三点下课,到时候在这儿见面好么?"

  "好啊,就这样吧。"马特答道。玛莎点点头,轻轻地开门走了出去。

  黑布下盖着一小块面包和一块三角形的奶酪,看上去像是从前的干酪。旁边放着个小碟子,里面盛着风干的苹果片,用线串着。一个杯子里盛着葡萄干,在甜酒里浸得鼓鼓的。两个陶制烧瓶里分别装着清水和葡萄酒。不是甜甜圈和安非他命,但还能凑合。

  他狼吞虎咽,就算再上一轮也照样吃得下。他留下了盛酒水的瓶子和配套的陶杯,把其他东西都放到了大堂的地板上。

  办公室里没什么多余的东西:书柜空空如也,只有最底下的抽屉装了个卷成一团的黑色皮包。他看到过别人在走廊里背这种包,看来是这儿的标准装束,可以用它来把东西从出租屋运到这里,这可比出租车司机的塑料背包低调。

  接着,他坐下来练了会儿钢笔字。有个笔头是软的,写着写着墨水就溅得到处都是。还是玛莎刚才用的硬笔头最好使。

  他的想法还是别写为妙,因为有可能叫人看见。他胡乱写了些东西,半小时后,手指变得僵硬起来。于是他照玛莎的吩咐把笔头一一擦净,插进土豆,然后下楼散了会儿步,四处看了看。

  格林楼前的方院还在,院子里大剌剌地残留着几枚生锈的巨型螺栓,那是以前用来固定布朗库西的雕塑《飞翼》的。也许是觉得太俗了所以才被拆掉的,也有可能是因为老化倒掉了。

  四周静得诡异。这一带向来比别处安静,因为纪念大道上的车流声被建筑挡在了外面,但天气这么好,以前会有许多学生来玩橄榄球和飞碟,现在却一个人影都不见。

  铃声突然响了起来,应该是下课铃吧,学生们纷纷涌出教室,走进了阳光,先是几十个,然后是上百个,他们个个都很安静,可话说回来,他那个时代的学生也不能算是一群暴民嘛。

  他跟了上去,想混进人群,但他注意到有人偷偷瞥了他几眼,可能是因为他年纪比较大,脸上又没疤吧。

  人群所到之处,两边是低矮的木头房子,宿舍和会堂夹杂着出现,中间的一栋大楼里飘出饭菜香。马特转身逆着人流往回走,边走边看。

  他那个时代,学生中大约有一半都是亚裔。但眼前这群学生中间一个都没有,黑人也没几个。是逐渐减少,还是突然清洗?如果能找本可靠的MIT校史,估计就能推断出大量遗失的世界史——就算是一部不可靠的史书都会暗示许多东西。

  这时,他看见了远处的一块标牌,走过去一看,原来是老校区最东面的入口,那牌子原来是个欢迎的标志,还附了张地图。

  现在,欢迎词和地图都还在,只是校内开设的科系都变了:蒙恩传教系、撒旦研究系、刺血为盟系——刺血为盟系是什么?能开几门课?最后他找到了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系,地点在7号楼,是以前的力学和数学研究院的一部分,离他的办公室不远。看来他最好现在就过去看看。

  格林楼的墙壁一度是研究者的灵感之源,墙上展示着以物理学为主的科学史,还有旧实验的复制,都配了旧照片。眼前的7号楼墙壁同样能给人启发:上面挂满了耶稣和其他圣人威严的画像,没有凌乱的告示牌,没有一叠叠交还的论文,办公室的门上也没粘卡通画或挑衅的文章;而在从前,这些可都是教授的个性宣言。

  或许,神理学并不鼓励个性。他想到了霍嘉提神父对玛莎那副不耐烦的神情。

  马特走进了一间空旷的教室,在教师办公桌后面的椅子上坐了下来,努力按捺着心中涌起的无助和恐慌。他还没有陷在这儿,他知道,自己最终能找到回去的路,至少能回到2058年,回到朗翰-克鲁斯事务所的办公室。

  但在找到那条秘道之前,他可能还得前往更加遥远的未来,或许现在就该按下按钮,以免和这些宗教狂起摩擦。但谁都不能保证2094年后的未来会比现在更安全、更理智。

  MIT本该是个舒适、熟悉的场所。他在教室里度过了大半个人生,多年来也一直努力留在教室,他喜欢和年轻人共处,一起追求知识。这地方的气味还和以前一样,感觉也差不多,只是身后的墙上挂的应该是个时钟,而不是露出慈祥微笑的耶稣画像。

  他曾经盯着那个挂钟看过很久,祈祷时间能快点过去,而现在的孩子们或许每天都会对着画像祈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