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地武士 3-4章 巧妙安排

《大地武士》3-4章 巧妙安排

作者:云天空 字数:4503 书籍:大地武士

  叙述朱子思想,首先当提出其主要之两部分。一为其理气沦,又一为其心一性一论。理气论略当于近人所谓之宇宙论及形上学。心一性一论乃由宇宙论形上学落实到人生哲学上。

  在北宋理学四大家中,二程于宇宙论形上学方面较少探究。濂溪横渠则于此有大贡献。但二程谓横渠《正蒙》下语多有未莹,朱子接受二程此番意见,其论理气,主要根据为濂溪之《太极图说》,而以横渠《正蒙》为副。

  朱子论宇宙万物本体,必兼言理气。气指其实质部分,理则约略相当于寄寓在此实质内之一性一,或可说是实质之内一切之条理与规范。

  朱子虽理气分言,但认为只是一体浑成,而非两体对立。此层最当深体,乃可无失朱子立言宗旨。朱子云:

  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有是理,便有是气。

  理未尝离乎气。

  无理,将不能有气。但无气,亦将不见有理。故此两者,不仅是同时并存,实乃是一体浑成。

  朱子把此说归纳之于濂溪之《太极图说》。故曰:

  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但太极却不是一物,无方所顿放,故周子曰无极而太极。

  又曰:

  才说太极,便带着一陰一陽一。才说一性一,便带着气。不带着一陰一陽一与气,太极与一性一那里收附。然要得分明,又不可不拆开说。

  把理气拆开说,把太极与一陰一陽一拆开说,乃为要求得对此一体分明之一种方便法门。不得因拆开说了,乃认为有理与气,太极与一陰一陽一为两体而对立。

  理与气既非两体对立,则自无先后可言。但若有人坚要问个先后,则朱子必言理先而气后。故曰: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先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

  又曰:

  先有个天理了,却有气。

  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

  但朱子亦并不是说今日有此理,明日有此气。虽说有先后,还是一体浑成,并无时间相隔。惟若有人硬要如此问,则只有如此答。但亦只是理推,非是实论。

  朱子又说:

  一陰一静是太极之本。然一陰一静又自一陽一动而生。一静一动,便是一个辟阖。自其辟阖之大者推而上之,更无穷极,不可以本始言。

  必要言天地本始,朱子似无此兴趣,故不复作进一步的研寻。太极即在一陰一陽一之内,犹之言理即在气内。一气又分一陰一陽一,但一陰一陽一亦不是两体对立,仍只是一气浑成。若定要说一陰一先一陽一后,或一陽一先一陰一后,朱子亦并不赞评。

  但既如此,为何定不说气先理后,理不离气,有了气自见理,大极即在一陰一陽一里,有了一陰一陽一也自见太极,因若如此说,则气为主而理为附,一陰一陽一为主而太极为副,如此则成了唯气论,亦即是唯物论。宇宙唯物的主张,朱子极所反对,通观朱子思想大体自知。

  但既曰理为本,又曰先理后气,则此宇宙是否乃是一唯理的,此层朱子亦表反对。朱子说:

  佛氏却不说著气,以为此已是渣滓,必外此然后可以为道,遂至于绝灭人伦,外形骸,皆以为不足恤。

  又曰:

  事事物物上便有大本。若只说大本,便是释老之学。

  又曰:

  有一种人,思虑向里去,嫌眼前道理粗,于事物上都不理会,此乃谈玄说妙之病,其流必入于异端。

  朱子之学,重在内外本末一精一粗两面俱尽,唯理论容易落虚,单凭虚理,抹杀实事,朱子亦不之许。

  朱子又说:

  说穷理,则似悬空无捉摸处。说格物,则只就那形而下之器,寻那形而上之道,便见得这个元不相离。

  又曰:

  人都把这道理作个悬空底物。大学不说穷理,只说格物,便是要人就事物上理会。

  以上见朱子之宇宙论,既不主唯气,亦不主唯理,亦不主理气对立,而认为理事只是一体。惟有时不如此说,常把理气分开,谓:

  在物上看,则二物浑沦不可分开。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然亦但有其理,未尝实有是物。

  此如今人说,未有飞机,先有飞机之理。人只能凭此理创此物,不能说为要创此物,同时却创此理。更不能说,必待先有了飞机才始有飞机之理。朱子又说:

  且如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

  此如说飞机坏了,飞机之理尚在。但若没有飞机,那项飞机之理,究亦无处顿放,无处挂搭。所以理气当合看,但有时亦当分离开来看。分离开来看,有些处会看得更清楚。

  理是一,气是多。理是常,气是变。没有多与变,便看不见一与常。但在理论上,究不能说只有多与变,没有一与常。纵使离开了多与变,此一与常者究竟还存在。但朱子又不许人真个离了多与变来认此一与常。似乎又不认多与变外还另有一与常。故说周子曰无极而太极,是他说得有功处。

  朱子此项理气一体之宇宙观,在理学思想上讲,实是一项创见,前所未有。濂溪只讲太极与一陰一陽一,此乃上承《易经·系辞》来。朱子换了两个新名辞,说理与气,说得更明白,更确切。如说物物一太极,究不如说物各有理更恰当。横渠《正蒙》说太虚与气,说太虚究亦不如说无极太极,较深允,较确切。故朱子理气论,只引据濂溪《太极图》,而对横渠《正蒙》一大清虚之说,则亦加以辨正。说虚字究不如说理字,但单说理字则仍是虚。濂溪言太极,亦不如朱子言理气之为恰当而明确。明道有言: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此所谓之天理,多半似只当属于人生界。此下理学家多以天理人欲对称,此亦只指人心人事言,与朱子言理气之理,高下广狭有不同。因此说朱子理气论,实是一番创论,为其前周张二程所未到。但由朱子说来,却觉其与周张二程所言处处吻合。只见其因袭,不见其创造。此乃朱子思想之最伟大处,然亦因此使人骤然难于窥到朱子思想之真际与深处。

  朱子解经极审慎,务求解出原书本义。但亦有时极大胆,极创辟,似与原书本义太不相干。如《论语》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朱子注天即理也。孔子只说祷于天,没有说祷于理,朱子注语岂非大背原义。但此等处正见理学精神,实亦见北宋诸儒之精神。后来清儒拈出此等处,对朱子与宋儒大肆讥呵,只在训诂上争,却不在学术思想上分辨,未免为小而失大。

  但《论语》注天即理也四字,也还未尽朱子说天之义。《中庸章句》有云:

  天以一陰一陽一五行化生万物,天即理也。

  此条兼举理气言。若谓天以一陰一陽一五行化生万物,故一陰一陽一五行之化生即是天,此则仍有未尽。在一陰一陽一五行化生之里面,尚犹有理,故又增上天即理也四字。但若谓天以理化生万物,此又误。因如此说来,又似天在理之上,则试问天又是何物。故朱子要极度推尊濂溪在太极之前加上无极二字,但说天即太极,究不如说天即理之遥为恰当。至于横渠《正蒙》,则朱子多取其讨论一陰一陽一五行之化生处,而于其言太虚,言清虚一大,则只依二程,谓其下语未莹。此等处皆是极费斟酌而来,亦是极富创辟精神,后人看惯了反觉陈腐,那是后人不应该。朱子又说:

  若论本原,则有理然后有气。若论禀赋,则有是气而后理随而具。

  此处分别从宇宙与人生界来论理气先后,更为明晰。《中庸章句》亦云:

  气以成形,理亦赋焉。

  从宇宙界说,是理在气先。从人生界说,则又气在理先。朱子《论》、《孟》集注、《学》、《庸》章句皆由其一己思想之最后结论凝炼而来。一面当认取其深厚之传统一性一,一面当认取其一精一辟之创造一性一。二者合一,乃可见朱子思想之大全。也只因后人看惯了,故在此等处亦复不深加理会。

  今再就朱子天即理之说,引述其又一创辟之见,此为探究理气论所必当注意者。朱子云:

  理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只此气凝聚处,理便在其中。

  又曰:

  理只是个净洁空阔底世界,无形迹。他却不会造作。气则能酝酿凝聚生物。

  又说:

  形而上者是理。才有作用,便是形而下者。

  故又说:

  气强理弱。理拗不转气。亦如气生形质,形质又强过了气,气又拗不转形质。

  此一说似极奇特,亦极平实。今若说,天即是理,而理又是无情意、无计度,因亦不能有造作与作用,则天亦是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无作用。如此则宇宙万物究从何来,此处朱子把来截断了,不再向上推。只说有此宇宙万物,则必见有理。苟不然,也不能有此宇宙万物。如此而止。故朱子又说,宇宙间万物也有限,并不能随时随意创造。如桃树必开桃花,结桃子,不能在桃树上开李花,结李子。理如此,天也无奈何。但也不是理在要如此,因理无情意,无计度,并亦无力要能如此。此说渊源,实乃自庄老道家之自然义。老子说:

  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理二字,自理学家说来,本可无分别。然则此处乃是朱子会通了庄老道家之自然义而创出此说。濂溪《太极图说》,远则渊源于《易·系辞》,近则传授自陈传。《易经》与道家言,本属相通。朱子之宇宙论,既是渊源于濂溪之《太极图》,故亦兼通于易与道。但从此更当进一层分辨。道家主张乃是一本于自然,朱子理气论则认自然只是一道,故说有气则必有理。在宇宙形上界,理是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无作用。但一落到人生形下界,人却可以凭此理来造作,理乃变成了有作用。人生界在气的圈子之内,自当有情意,有计度。只要此情意计度合乎理,则此理便会发生作用与造作。如是则又从庄老道家转回到孔孟儒家来。此一层,当待讲到朱子之心一性一论,才见有发挥,有着落。

  在此,只可谓在宋代理学家思想中,实已包进了道家言,而加之以融化。周张二程皆如此,到朱子而益臻于圆通无碍。若仅就某一部分认为理学思想即是道家思想,则仍把握不到理学思想主要精神之所在。

  以上约略说了朱子之理气论,以下再引述其心一性一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