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阳神 第一百五十一章 两大势力!

《阳神》第一百五十一章 两大势力!

作者:梦入神机 字数:2545 书籍:阳神

  八中国的长城1

  自从朱频到达中国,他一直渴望看到中国的长城。对于他和所有的人来说,长城——世界上的奇迹之一,是巨大而古老的中国的象征。站在长城上你能感受和几乎看到古老中国浮现在眼前。在复活节中的一个上午,一个适合到乡间旅行的舒适日子,在离北京几英里外的门头沟,朱频乘专列到达这一历史胜地,其间大约有两三个小时的行程。

  长城的缔造者秦始皇是中国的希特勒,他统治中国三十七年,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10年,大约早于居里斯?凯撒二百年,秦始皇创建了当时最强大的帝国。但是他绝不是古中国的奠基人。而孔子生活在周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秦始皇是一个后来者。孔子诞生时,伟大的古代中国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中国有记载的历史应该从四千多年前的黄帝开始,公元前2698年到公元前2597年,比这还早的是传说中居住在树上的人和取火者,那些主人公的名字在史前的岁月里被记忆符号化了。但是从黄帝始,有一个清晰的继任统治者的诺系,整个历史是可信的,虽然神秘的传说与早期的历史交织在一起,类似于英国历史中的圣?乔治与龙的关系。

  黄帝是中国文明起源的象征,他的名字与商业、文字、算术、医药、国家体制、甚至栽桑养蚕的起源息息相关,尽管很难相信这些在同一个时期发生。毫无疑问,所有这些成就是在相当长的时期中逐渐取得的。

  孔子将古代帝王理想化了——尧、舜——他们从公元前2357年到2206年在位。世袭政府开始于公元前2205年的夏朝,在这个时期青铜器出现了。通过铜器上的雕刻,我们能寻觅到最早的文字形式。这些最早出现在如今的河南省及其周边地区。古代中国文明发源于黄河以南,在随后的商朝中,巫师的巨大权力有据可查——幸运的是,从20世纪初期开始,众多的甲骨文大白于天下,这些甲骨文对这一时期历史有诸多的记载。

  随后一股新的力量在西北出现,著名的周朝开始了。名义上它存在了很长时间,近九百年(公元前1122年至公元前247年),这是中国的古典时期。在这一创造力勃发的时期,哲学发展,思想繁荣。同时也打破了奴隶制度,新兴的强大诸侯国为权力和地盘彼此制衡,商业式的诸侯影响深远。侯爵、伯爵和领主逐步取得权力,因此到孔子时期,他生活的地方被一个“帝王”统治,统治的地方就只有现在的两个城镇那么大。

  孔子诞生在公元前6世纪。令人惊奇的是中国三大宗教的创始人都诞生在这一世纪。孔子生活在公元前551年到公元前479年,释迦牟尼从公元前563年到公元前483年生活在印度,或者可能从公元前557到公元前477年。也就是说,他们几乎同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释迦牟尼出生稍微早几年。(苏格拉底——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出生于公元前469年,几乎就在释迦牟尼逝世之时。)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按照传统的说法比孔子大二十岁,年轻的孔子曾向老子请教智慧方面的问题。

  孔子身后的数百年,思想得到重大发展,富有的商业阶层也得到发展。商业式的诸侯能资助成百上千的知识分子;他们拥有自已的剑客和武士,他们能够帮助拯救或者毁灭一个政权。知识分子在他们的府上争论,争论得越多,越多的思想偏离儒家思想并揭开观念之下的各种迷障。一些人主张用严苛的法律治国(法家);一些人相信上帝的父爱(阴阳家)和人类的兄弟情谊(墨子和墨家);一些人主张大同的形式,强调取消货币,并坚决主张每人都必须劳作;一些人怀疑文明与进步,是怀疑论者,倡导回归自然(老子和道家)。

  在这一个时期,儒教的最大对手不是道教,而是墨子的追随者。他们在理论上不但相信普遍的爱而且相信上帝的父爱;他们主张献身、贫穷、禁欲和无偿地帮助他人。他们反对形成的所有的生活形式和繁文缛节的儒教仪式。

  这也是一个侠义的时代。在武士中间存在强烈的荣誉感、献身和忠诚精神,这些武士为死去的朋友复仇而赴汤蹈火,最后坦然面对死亡。

  这是一个政治交错、战争和联盟不断的伟大时期,也是一个裁军的时代,人们的思想受到激发,寻求合适的生活道路。在孔子诞生的六年前,举行了一次著名的裁军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一位知识分子苏秦为和平竭力促成这次会议。那种氛围非常像今天的盟国会议。十二个小国派出代表参加,势力最大的两个国家害怕被排除在外,这两个国家都担心对方成为霸主。于是两个大国都参加了,在会议上那些小国坐在一起,那两个大国的代表拒绝与他们坐在同一个房问。那些代表出席会议时带着全副武装的卫兵,以防有人背信弃义。

  孔子在世时,有七十二个“国家”或诸侯国。两三个世纪之后,仅剩七国。那些小的诸侯国已被大国兼并。六个之后五个,四个,最后仅剩两个诸侯国。这时,一支强大的力量在西北出现了——秦。一场伟大的战争持续了两三年时间,最后秦始皇——秦国的第一个皇帝,也是中国长城的缔造者,打败了对手,并统一了全国。

  在诸多方面,中国人最基本的生活模式——家庭制度、宗教和哲学观念——在周朝结束时就已经成形。尽管中国文化博大,然而政治上却四分五裂。如今统一中国的梦想成为现实,但是在某些方面还是令人憎恨的。儒者特别憎恨秦始皇,因为他下令焚烧所有的儒家典籍,他甚至为几百位知识分子设置了一个圈套,因为他们批评他的王国以及他们特立独行。秦始皇耍了一个花招让他们在一个峡谷中相会,结果石头从上面滚下来把他们活活砸死了。秦王朝崩溃后,儒家典籍仍流传下来,因为许多典籍藏在房子的墙壁之中,许多年老的知识分子内心仍然牢记书中的内容。

  八中国的长城2

  秦始皇征服整个中国后开始考虑他的统治。在他执政期间,中原人被派往像广东这样靠南的地方进行统治。他简化汉字,统一道路系统,这些道路主要是他的马车和步兵的军事通道。他建立了残暴的帝国,农业工具熔铸成兵器,民众不能秘密地制造自己的武器。这样的制度执行到一个极端,最后三个家庭不得不共用一把菜刀。他下令在市场上交头接耳者要被法律惩处。他相信这样就不可能发生叛乱。他的帝国将长命“万岁”。

  秦始皇颁布命令让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去修长城。数百万的人在修长城的过程中献出生命。有一个最流行的传说,这个传说与一个名叫孟姜的女子有关。在他们蜜月期间,她的丈夫被抓走了,一走之后杳无音信。绝望中,她决心孤身一人寻找丈夫,历尽千辛万苦,在一个神灵的保护下穿过老虎经常出没的大山。最后她到达长城,得到的惟一的消息是她的丈夫已去世一段时间。在一大堆遗弃的尸骨中丈夫的遗骸已无法辨认。孟姜女决意要找到丈夫的遗骸,她割开自己的手腕,并祈祷她的血将溅在丈夫的遗骸上,人们非常同情这一落寞的年轻妇人。孟姜女认为自己找到丈夫的遗骸之后,号啕大哭,悲天恸地,最后诸神也对她动了恻隐之心。随即长城上下,电闪雷鸣,大雨倾盆,与孟姜女的眼泪汇流成河,冲垮孟姜女所站的那段长城。这就是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

  这个故事在民间的花鼓戏和舞台上不断地流传,在某种意义上,长城代表了孟姜女的眼泪和人们对独裁的憎恨。不容许人们使用金属武器,好像就不可能有反叛。但事实是这样的吗?这个独裁者非常令人憎恨,结果他梦想万代相传的帝国在他死的那年分崩离析。在他死后七年就彻底灭亡了。这好像纸搭的房子。但是反叛是如何开始的?最初人们揭竿而起。竹竿是人们仅有的武器。由于秦始皇的统治失去了民心,甚至他自己的士兵也反对他并加入起义者的行列,起义者的力量迅速壮大。

  在秦始皇去世之前,他生活在被暗杀的恐惧中,他居住在通过地下通道连接起来的三十六座宫殿里,常常从一个寝宫转移到另一个寝宫,夜夜如此,如同他的妄想症一样。历史记载,在一次远离都城咸阳数百英里的巡游中,秦始皇死于一次伤风。他的死一直保密,直到他的灵枢到达都城。由于天气太热,帝王的遗体开始腐烂。为了掩盖腐烂的气味,他的亲信用成车的死鱼和腐烂的贝类放在帝王棺材的旁边。当灵枢到达都城时,每个人都哺咕:“帝王上天了!”秦始皇这个伟大独裁者的辉煌烟消云散了。

  然而,秦始皇所建造的长城仍然是一个世人瞩目的奇迹。长城屹立在那里,有二十五英尺高,二十英尺宽,沿着祟山峻岭的山梁蜿蜒盘旋。长城的上部是平整的石头路面,军队能在上面方便而快捷地调动,十个人能并肩前行。城墙两边的防护墙如同欧洲中世纪的城市与城堡。坚固的城墙在用大刀、长矛和弓箭战斗的时代起到了防护功能。枪支出现后,防护墙毫无用处,枪弹能轻易地穿透城墙。如今欧洲的城墙各式各样,长城也一样。

  然而从历史上看,长城作为抵御北方蛮族侵犯的国家防御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长城总能占据一个山梁的最高峰,获得一个视野开阔的有利位置。长城为军队在不同战场之间的调动提供了一种简便的联系手段。甚至晚近至明朝,每百码就有一个堡垒。在白天敌人入侵的信号为烟,而到夜晚则为火箭。

  朱频情不自禁地沉浸在想像中,他靠在防护墙上,视线随着长城婉蜒曲折,一直延伸到最远的地平线。想像弥漫于心,他竭力想将长城尽收眼底,大量坚固的墙砖和泥土从中国东部海岸的山海关一直婉蜒到西部的戈壁滩。长城大约有一千五英里长。宏伟壮观的长城令人过目不忘,众所周知胡佛水坝的长度仅仅只有五分之一英里多一点。

  数百年来,长城是中国北部的边界线,长城以北是众多的蒙古族和满族部落、胡人和鞑靼人——所有这些人被汉人统称为狄或北方部落。长城的南面是中国。来自北方入侵的危险始终存在,这些部落渴望攫取富庶的土地并对温暖湿润的中国平原垂涎三尺。从历史上看这是一个中国式的问题。如果没有一支优秀的军队,长城的防御价值有时也会丧失殆尽,某些北方的部落时不时突破长城的防线。中国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又将那些部落赶到长城以北。

  中国本身是一个内陆国家,像美国一样,中国处在气候适宜的地方,直到最近在地理上也是与世隔绝的。中国的东部是中国海;西部是西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除了冒险家几乎无人能通过;南面也是中国海,在西南边陲绵延着喜马拉雅山脉和稠密的缅甸丛林;在北面是蒙古沙漠,居住着文化程度比中国人低的游牧部落。那些与中国有联系并亲眼目睹过伟大帝国并在里面生活过的部落很尊崇中国,如同在四。五、六世纪,那些北方的入侵者尊崇中国一样。他们迅速学会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的美食、丝绸衣服和家居方式很快地同化了他们。

  但是北方的部落依然强大,这些游牧者彪悍体壮,擅长马术。他们不断地威胁中国,不时地修建和修缮长城的目的就是为了防御他们。这就是中国政治中心总在北方的原因。那些伟大王朝如周朝、汉朝和唐朝选定的都城都在西北的西安。宋朝的都城在洛阳,恰好在弯曲的黄河的南面。明朝的都城在北京。

  在北方黄河谷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孔子生活在黄河的下游,离青岛不远的内陆地区。甚至在孔子时代,仍然有野蛮的部落生活在半岛的东部。生活在长江下游的人被视为蛮夷之人。他们穿短短的粗布衣并文身,据说擅长水上运动。在秦始皇死后,伟大的汉王朝建立起来,并将中国文明进一步向南推进,同时向西扩张到中国的突厥地区。

  汉朝一如同一时期的罗马那样繁荣兴盛,见证了中国的征服和扩张过程,目睹了石雕艺术的飞速发展,亲证了纸的发明。在周朝,丝绸、象牙与中国漆得到全面的发展。此时仍延续着侠义和英雄崇拜的传统。在汉中叶——大约在西方基督教兴起时期——佛教由海外的印度传教士传入中国,一些传教士经由突厥地区,一些经由海路到广州。佛教成为中国的第三大宗教,佛教的传入标志着中国第一次与外面的世界有了重大的联系。

  政治上,汉朝是中华帝国的开始,因为它的存在或多或少地影响了随后的两千年。甚至今天,中国人自豪地称自己为“汉人”,比起在朝代中被同化的异族来说,汉逐渐蕴涵着“种族的中国人”的含义。

  同样在“唐”这个词中也有这样的含义。汉朝之后,唐朝统治延续了大约四百年,中华帝国的疆界达到最大。有一百多年,唐朝疆域向西就在今天苏联的塔吉克斯坦,接近里海。中国的公主下嫁给西藏的首领并把西藏,将中原的丝绸、茶叶及文化带入西藏地区。在南面唐朝边界延伸到印度支那,中华帝国疆域到尼泊尔与印度尼西亚岛屿。中国移民生活在国外——特别那些来自中国南方的中国人,像在美国的大多数中国商人——仍然把他们视为唐人(在广东话中称为唐人),将他们的故乡视为唐人的故土。

  从公元三世纪一直到七世纪,盛唐出现,佛教在唐朝愈发重要。古诗高度繁荣,文学批评和绘画开始起步,雕塑长足发展(在佛教的影响下)。不只是茶发明之后,人们在这一时期不仅是对茶的兴趣,而是与茶有一种天然的亲近的“清谈”。“清谈”不只是一种随意的行为而且在历史上被看做四世纪的一个重要特征。“清谈”表明存在一个确定的休闲阶层,同时那些人的精神是自由的(超然于政治之外)。那些人一边摇着用长长的丝绸般马尾制成的蒲扇一边轻轻地梳理自己的胡须,沉浸在艺术、现实与人生目的以及人生虚空的玄谈中,这非常流行。返回自然的道教非常盛行。书法或者漂亮的文字成为一种艺术形式,一直流传到今天。在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中的巨佛与佛教场景雕刻中,中国的雕塑艺术达到一个高峰。

  随着唐朝向西和向南的伟大扩张,中国文化也走向繁荣。这是一个伟大的诗歌时代,因为诞生了李白、杜甫这样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他们都生活在八世纪,二人前后相继出生在十年间。在民间佛教风行,在宫廷道教盛行。帝国的考试制度在这时得已确立。

  这也是一个与阿拉伯世界频繁联系的时期,因为东面的阿拉伯帝国的边界到了中华帝国的西面边界。

  唐朝对所有的宗教坚持一种宽容平和的心态,基督教徒和穆斯林能在自己的教堂和清真寺中做礼拜。在都城,有一特别的区域作为波斯人的居住区。一个波斯王,从冉冉上升的阿拉伯权力中心离开,来到这里生活并最后死在唐朝的都城西安。应该提到的还有中国伟大的旅行者玄类穿越帕米尔高原,抵达阿富汗和印度,十七年后返回祖国成为一位梵文学者。他与一些同道者翻译了佛教经典文献六百多卷。

  在唐朝,发明了火药,航海指南针在十一世纪之前已完善起来,印刷术的发明(十世纪),这些经由阿拉伯商人为欧洲知晓。炼丹术(四世纪的中国文献对炼丹术有完整的记载),造纸术和扑克通过阿拉伯人传到西方也是可能的。

  有趣的是不断完善的航海指南针。正如有时人们强调在黄帝时代就发明了指南针,这不是真的。但是在公元前三四世纪时人们就知道了磁石的惊异特性。秦始皇害怕被暗杀,他的卧室门用磁石砌成,这样任何人用暗藏的武器都会被检测出来。在一世纪明确提到一个指南针的杯子,到三世纪一个称为“指南针”的机械结构已存在。它总是伴随在帝王的随从身边,其形状为一个木制的小雕像,其指针朝南。但是这纯粹是一个机械装置并与驱动轮相协调。在五世纪发明了自动记载旅程的仪器。在十一世纪出现了第一个完整地记载航海指南针的文献,其中叙述了人工用磁石制作指南针的方法,但是极有可能的是这个发明已为唐朝的海员所熟知。

  在成吉思汗率领蒙古人入侵之前,最后一个伟大的汉人王朝是宋朝。这个朝代为中国文化作出一些重大的贡献。首先,引入一种新的儒家哲学流派,并在哲学化的佛教影响下发展起来,佛教塑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模式并影响至近世。儒教变得更心理化,关注心中的各种欲望。它也更观念化和一元化,它的基础是对普遍理性的信念,即“理”。这就是理学,或是理性的哲学。中国绘画在这一时期也异常繁荣,搪瓷的发明导致瓷器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得到大量的运用。宋朝瓷器以其纯白与精巧的形式闻名。多色瓷器在后来的明朝得到发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