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总裁的替身前妻(完美替身恋人) 1014 金牌加更

  上谕:我朝肇造区夏,天锡人归,列圣相承,中外景从。逮我圣祖仁皇帝,继天立极,福庇兆民,文治武功,恩施德教,超越百王,亘古罕有。此普天率土,心悦诚服。虽深山穷谷,庸夫孺子,以及凡有血气之伦,亦莫不尊亲者。讵意逆贼吕留良者,悍戾凶顽,好乱乐祸,自附明代王府仪宾之孙,追思旧国,愤懑诋讥。夫仪宾之后裔,于戚属至为疏贱,何足比数。且生于明之末季,当流寇陷北京时,吕留良年方孩童。本朝定鼎之后,伊亲被教泽,始获读书成立,于顺治年间,应试得为诸生。嗣经岁科屡试,以其浮薄之才,每居高等,盗窃虚名,夸荣乡里。是吕留良于明毫无痛痒之关,其本心何曾有高尚之节也。乃于康熙六年,因考校失利,妄为大言,弃去青衿,忽追思明代,深怨本朝,后以博学宏词荐,则诡云必死;以山林隐逸为荐,则剃发为僧。按其岁月,吕留良身为本朝诸生十余年之久矣,乃始幡然易虑,忽号为明之遗民,千古悖逆反复之人,有如是怪诞无一耻,可嗤可鄙者乎?自是著邪书,立逆说,丧心病狂,肆无忌惮。其实不过卖文鬻书,营求声利,而遂敢于圣祖仁皇帝任意指斥,公然骂诅,以毫无影响之事,凭空撰造。所著诗文以及日记等类,或镌板流传,或珍藏秘密,皆人世耳目所未经,意想所未到者。朕翻阅之余,不胜惶骇震悼。盖其悖逆狂噬之词,非惟不可枚举,抑且凡为臣子者,所不忍寓之于目,不忍出之于口,不忍述之于纸笔者也。今姑就其中数条,略为宣示内外诸臣,庶天下后世共知其张,感愤之荒唐,犬吠狼嗥之忿戾。自生民以来乱臣贼子,罪恶滔天,奸诈凶顽,匪类盗名理学大儒者,未有如吕留良之可恨人也。

  【译文】

  皇上谕旨:我朝建国统一中华以来,秉受天命,人民归心。几代皇上继承大统,受到中外景仰拥护。到了我圣祖仁皇帝(康熙)的时候,继承天命而登上皇位,为亿兆人民降下了福泽,无论在文治或武功方面都取得巨大的成绩,给百姓带来恩惠和用礼义道德教化百姓,都超过了历史上所有君王,实在是自古以来罕有的圣明君主。所以整个中国的土地上,没有不心悦诚服的人。即使在穷乡僻壤的深山中,普通百姓以至小孩,以及有点血气的人,都没有不敬服皇上的。却不料逆贼吕留良这人,性情隐暴顽固,嗜好制造祸乱。自称是明代王府仪宾的族孙,怀念过去的明朝,而满怀怨恨的诋毁我朝。这仪宾的后代,从与明朝皇族的亲戚关系上来说,是非常远的,算不得什么。况且吕留良出生于明末,当李自成攻陷北京时,吕留良还不过是个小孩子。我朝建国以后,他受到我朝的哺育恩典,才得以读书成一人 ,顺治年间参加考试,获得了秀才身份。

  以后经过多次的岁考、科考,他仗着自己小有文才,常常考得优等,才借此获得了一些虚名,以此为资本来夸耀于本乡地方。以此看来,吕留良和明朝的关系,实在毫无痛痒,而他本身的经历,也说不上有什么保持明朝遗民的高尚气节。只是到康熙六年,他因为考试失利,才狂妄地口出大言,抛弃秀才身份,忽然思念起明朝,而埋怨我朝起来。后来地方官又用“博学宏词”来推荐他到京师,他用寻死来吓人;把他作山林隐逸来推荐,他便削发去当和尚。如果按他生平岁月来算,吕留良身为本朝秀才达十几年之久,却以忽然转变思想,自称起明末遗民起来,真是自古以来悖逆反复的人,也没有他这样怪诞无一耻的说法,实在是可鄙可笑之极!自此以后,他便著作荒谬的书籍,宣扬忤逆的言论,达到丧心病狂、肆无忌惮的程度。

  其实他不过是卖文卖书,追求名利罢了,而竟敢以此来对圣祖仁皇帝任意攻击,公然谩骂诅咒,用根本没有的事,凭空捏造。他所著作的诗文以及日记等,有的刻版印成书四下流传,有的则秘密保存手稿,他记述的都是世人所没听到过没见到过的,是人们所意想不到的。朕翻看他这些著作,不胜惶恐震惊。因为他这些著作当中,悖逆狂噬的言论,不但不胜枚举,而且凡是作为臣子的人,都不忍看在眼里,不忍说出口去,不忍用笔写到纸上的。现在姑且把其中几条,略略摘出来宣示给京师和各地方的各位臣子,以便天下和后世都能知道他嚣张的程度,愤慨他的荒唐,认识他犬吠狼嗥的暴戾。自从有人类以来的乱臣贼子当中,罪恶滔天,奸诈隐顽的坏人,而假冒理学大儒的,从来没有像吕留良这样可恨的人!

  【原文】

  其文集有云:“德?以后,天地一变,亘古所未经”。又其行状云:“有故人死于西湖,为位以哭,坏墙裂竹,拟于西台之恸。”

  又云:“将以小庄为桃花源,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之人。”

  又云:“遂削发为僧,苟延性命。”

  又辞山林隐逸之荐,答友人书云:“有人行于途,卖饧者唱曰:破帽换糖。其人急除匿,已而唱曰:破网子换糖。复匿之。又唱曰:乱头发换糖。乃惶遽无措曰:何太相逼!留良之剃顶,亦正怕换糖者相逼耳。”

  又示诸子戒庆生辰云:“如其有重于生也,则偷息一日,一日之耻也。世有君子曰:夫,夫也,何为至今不死也。则其谬严于斧钺,又何庆之有?使以辱身苟活者为庆,将置夫年不满三十,义不顾门户,断飞首,以遂其志义者于何地也。”

  又日记内诗句云:“若论五百年间事,紫色蛙声总正传。”

  又云:“麻喇吉出城,送者填塞,饥渴易为饮食如此,观我民狼狈不知所归,可怜可痛也。”

  又云:“李雯,华亭人,甲申后入北幕,《与史道邻书》及《下一江一 南诏》皆其笔也。中有‘六一合 一而泰阶平,礼乐兴而干戈息’之句,人传嗤之。”

  又云:“沈天彝为其妹求旌贞节,且云其尊公弃车先生遗命,不请有司之旌。予曰:‘尊公之识高,其命正当尊也。’弃车先生遭变后十余年,闭门不见宾客,颠毛全好,天彝忽以酒灌醉,尽髡之。醒为号痛而已。所著述将及栋,天彝尽取焚之,恐其有刺触累己也。嘻,亦异矣1

  又祭友人云:“斯文将丧,逆天者亡,顾我逆天,死反得后。”等语。此即其梗化不臣,明目张胆,指我朝为闰统,托吠尧以自文者,皆此类也。夫吕留良食本朝之粟,履本朝之土,且身列胶庠,深被本朝之恩,何得视如仇敌,而毫无顾忌,普蜂蚁之不若乎?又文集有云:“人心恶薄日甚,即杀运所开,聊避睹闻,窃恐不免。”

  又日记云:吴三桂乞撤之语,甚有愤懑不平之气。三桂老不足虑,其下恐未必安。”

  又云:“滇中于甲寅元日寅时即王位,取四寅也。今按其时正彼中日食云。”

  又云:“董允出其新作,乃《平平凉颂》也,予不看,曰:先须改题目,去首字改颂作叹。”

  又云:“闻吴三桂死,有吴国贵者立,清遣人往讲,割云贵罢兵。”

  又云:“闻闽乱为范承谟激成,承谟亦死于闽。”

  又其行状内云:“夙兴夜寐,终日乾乾”等语。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吕留良于我朝食德服畴,以有其身家,育其子孙者数十年,乃不知大一统之义,平日之谓我朝皆任意指名,或曰“清”,或曰“北”,或曰“燕”,或曰“彼中”。至于与逆藩吴三桂连书之处,亦曰“清”,曰“往讲”,若本朝于逆藩为邻敌者然,何其悖乱之甚乎!且吴三桂、耿一精一忠乃叛逆之贼一奴一,人人得而诛之,吕留良于其称兵犯顺,则欣然有喜,惟恐其不成;于本朝疆域之恢复,则怅然若失,转形于嗟叹。于忠臣之殉难,则污其过失,且闻其死而快意;不顾纲常之倒置,惟以助虐迎寇为心;不顾生民之涂炭,惟以兵连祸结为幸。何吕留良处心积虑,残忍凶暴之至,此极也。且乾乾夕惕,《易经》传注,皆以为人君之事,而其子孙公然以加吕留良之身,不更肆且妄乎?

  【译文】

  他的文集里说:“自南宋恭帝德?年以后,天地就来了一个变化,是自古以来没有的。”

  另外,他在一篇记述他一生事迹的行状里说:“有个故旧朋友死在西湖,他便设下这朋友的牌位,祭奠哭泣,手中拿竹酌敲打干墙壁,以至墙坏竹裂,他把这比作元朝谢翱在西台痛哭文天祥一样。”

  又说:“要把自己住的小庄园作为桃花源,作不知道有汉朝,更谈不上知道魏、晋的人。”

  又说:“遂剃去头发当了和尚,以勉强维持自己的生命。”

  他又推辞掉地方官把他当作山林隐向朝廷的荐举。他在回答友人的书信里说:“有一个人走在路上,遇见一个卖麦芽糖的吆喝:‘破帽子换糖/那人急忙把帽子藏了起来,不一会,卖糖的又吆喝:‘破网子换糖/他又急忙把发网去掉藏起来。一会卖糖的又吆喝:‘乱头发换糖/那人手脚失措地说:“为什么这样逼我呀1

  留良所以把头发剃光当和尚,正是怕换糖的逼迫我呀1又告诉几个孩子制止他们给自己庆贺生日说:“如果有比活着更重要的事,那么苟安偷生一天,就增加一天的耻辱。世上有道德君子,称之为丈夫,为什么他不去死呢?那么他受到的侮辱比受刀斧砍杀更难受,又有什么值得庆贺?如果为受着侮辱而苟安偷生的人去庆贺生日,那么又把年龄不到三十岁,为了大义不顾家庭,不怕砍断脖子杀掉头颅,以遂自己志愿和道义的人放到什么地位去呢?”

  又在日记里写的诗句说:“如果要评论五百年以来的时事,披着紫袍的青蛙也鸣叫着自己是正统了。”

  又说:“麻喇吉(清初抚蛮荡寇将军兼广西巡抚,今译为麻勒吉)出城的时候,为他欢送饯行的人把道路填满了。转眼间,饥渴变成了饮食,百姓的态度变得竟如此之快。看他们惶惶不知何去何从的样子,真是令人可怜可痛呵1

  又说:“李雯是华亭(今上海松一江一 )人,甲申年(公元年)后到北军中作幕僚,《与史道邻(即史可法)书》和《下一江一 南诏》都是他写的,其中有‘天地四方融合而天下太平,礼乐兴盛而战争平息’的句子,人们传看后都嗤之以鼻。”

  又说:“沈天彝打算向官府申报他妹子的贞节,想请求立牌坊表彰。但又说他父亲弃车先生有遗嘱不让向官府申请旌表,而犹豫不决。”

  我说:“您父亲的见识是很高的,他的遗命是应当遵守的。”弃车先生自朝代变更以后十几年,关着大门不见客,头发生长得很好。有一次天彝把他灌醉,趁机把他的头发剃去,弃车先生醒来以后,只好痛哭流涕而已。弃车先生的著作手稿堆积得快要碰着屋梁了,天彝尽数把它烧光,恐怕其中有讳碍的语言连累自己。哈哈,也是件怪事1

  又祭吊朋友的文章里说:“读书人将要丧亡,违背天意的就得死去,而我就是违背天意的,反而死在后边”等等的话。这都是他顽固不化,不肯臣服我朝,明目张胆地攻击我朝不是正统而是闰统”依赖桀犬吠尧来作文章,都是这类东西。这个吕留良吃的本朝给的饭,生活在本朝的土地上,而且身为学校的秀才,深深受到本朝养育的恩德,为什么却把本朝看成仇故,而毫无顾忌地攻击,连蜜蜂、蚂蚁都不如呢?他的文章里又说:“人心险恶轻薄一天比一天厉害,这就开启了杀运,虽然有意躲避视听,我认为恐怕也难以避免的。”

  又说:“吴三桂曾要求清兵撤退到关外等话,很有些气愤不平的样子。虽然吴三桂已年老不足忧虑,但他的部下恐怕未必能安心。”

  又说:“吴三桂在云南,于甲寅年元旦寅时登基称帝,是取寅年、寅月、寅日、寅时四寅一交一 会的吉利。今考查这时正是出现日蚀的凶象。”

  又说:“董允拿他的新作文章来请我指教,题目是《平平凉颂》我根本不看,说:应先把题目改一下,去掉第一个字,把颂字改成叹字。”

  又说:听说吴三桂死后,有个吴国贵族继承他的王位,清朝派去给他讲,把云南、贵州一带地域割给他,双方停战。”

  又说:“听说福建耿一精一忠反清暴乱,是福建总督范承谟激起来的,后来范承谟也死在福建。”

  他的一生行述里还说:“早起晚睡地勤劳,终日自强不息”等话。凡是普天下的土地,没有一块不是属于君王的,凡是生活在中境内的人,没有一个人不是君王的臣下。吕留良靠我朝恩惠和土地生活,才建立起他的家园,养育他的子孙有好几十年,可是却不懂得中华大统一的道理,平常称呼我朝任意指名,或叫“清”,或叫“北”,或叫“燕”,或叫“那边”。至于遇到本朝和叛逆的藩王吴三桂连写的地方,也称作“清”称“往讲”,好像本朝和逆藩是相邻的敌国一样,真是违背道理到极点了!况且吴三桂、耿一精一忠乃是叛逆的贼臣,人人都想捉而杀之,而吕留良对他们兴兵叛乱则十分高兴,惟恐他们失败;对于本朝收复了疆土,便惆怅得好像失去了什么,愁眉苦脸地叹息。对于殉难的忠臣,便去污蔑他们的过失,并且因听到他们死亡而心中高兴;不顾纲常伦理的颠倒,惟以助纣为虐,迎合叛贼为心愿;不顾天下百姓生灵涂炭,只希望天下大乱打起仗来就好。怎么这个吕留良存心思虑,残忍凶暴到了这种地步。况且表示日夜勤劳的“乾乾夕惕”这句成语,在《易经》的注解中,都解释为指君王治理天下的勤劳,而吕留良的子孙,却把这句话公然用到吕留良身上,这不更是放肆和狂妄吗?

  【原文】

  又云:“永历帝被执时,满汉皆倾心,东宫勒马前行,以鞭梢东指,则东边满汉兵皆跪,西指则西跪。弑之日,天地晦霾,日月失光,百里之内,凡关壮缪庙皆被雷击”等语。

  查伪永历朱由榔本窍立于流寇之中,在云贵广西等处,其众自相攻剽劫夺,贻害民生,后兵败逃窜缅甸。顺治十八年,定西将军爱星阿领兵追至缅城,先遣人传谕缅酋,令执送朱由榔,否则军临城下,后悔无及。大军随至城下,缅人震惧,遂执朱由榔献军前,杀伪侯王维恭等一百余人,于是全获朱由榔眷属以归。此永历之实迹,乃中外人所共知者。朱由榔穷蹙无归,为我朝满汉大兵所共擒,岂有擒寇贼之人,转于其马前行跪之理乎?其时之汉人兵丁,亦耻而不为之事,况于满人乎!此等瞽说,荒唐鄙谬,无中生有,不知何自而来也。至云关壮缪庙皆被雷击,尤为荒诞之甚。朱由榔之死,实系上天诛殛,而人力岂能强为耶!关圣帝君与雷神皆为奉天司命之正神,何以有凡关庙皆被雷击之事?于理亦甚为不顺。

  且本朝用兵以来,事事皆仰荷上天眷佑之恩,百神呵护之德。即如我兵之守永兴也,士卒不过千人,贼以重兵相攻,势甚危急,蒙真武之神,显化神兵,布满岩谷,狂寇寒心褫魄,众遂溃逃而散。此有御制碑文,详纪其事者。其克复云南城也,则有金马飞腾之兆,而逆寇即日荡平。此皆见之志乘,万目共睹之事,天下所共知者,然此不过举一二事而言,其它不可枚举,吕留良独闻之乎?总之,逆贼吕留良,于本朝应有征应之事迹,则概为隐匿而不书,而专以造作妖诬,欲快其私愤。伊之妄诞伎俩,能逆天乎?

  【译文】又说:“南明的永历帝被擒获的时候,满汉官兵都对他十分景仰,东宫太子骑在马上前行,用鞭梢往东一指,东边的满汉兵都跪下去,往西一指,西边的满汉兵也都跪下去。杀朱由榔那天,天地一陰一暗,日月无光,一百里以内,凡是关帝庙都遭受雷击”等话。考查朱由榔经历,他是在李自成占领北京后,在南方乘机自立为王的,盘踞于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他们那一伙人内部,互相攻打抢夺,为害百姓,后来兵败逃窜到缅甸。顺治十八年(公元)时,定西将军爱星阿领兵追到缅甸,先派人传告缅甸国王,命令他把朱由榔擒送到兵营,否则就要兵临城下,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我朝大兵随着便到了缅京城下。缅甸人一大为惊惧,便把朱由榔缚住,献到大营,又杀了朱由榔部下的侯爵王维恭等一百多人。于是我军便把朱由榔和他的家属全部擒获班师回国,这是南明永历王朝结局的事实,是中外人士都知道的。朱由榔急迫到无地可去的地步,而被我朝满汉大兵擒获,岂有擒贼的人,反而在贼人马前跪下的道理呢?当时的汉人兵丁也不会干这种羞耻的事,何况潢洲兵丁!这种瞎话,实在是荒唐浅鄙,无中生有,真不知是从哪里传来的。至于说关帝庙都被雷击,尤其荒唐得很。

  朱由榔之死,实际上是上天注定了他必然要被杀,这不是人力所能强行去做的。关圣大帝和雷神,都是奉天帝命令掌管职责的正神,怎么能有凡是关帝庙都被雷击的事,这在道理上也讲不通。况且本朝自从兴兵来,事事都得到上天的保佑的恩惠,一切神灵都对我朝有袒护的恩德。比如我兵保卫永兴县城时,只有守兵不过一千人,而贼兵有重兵来攻,形势十分危急,这时受到真武大帝的显灵,点化出了无数神兵,布满山谷,使贼寇心寒魄散,遂即纷纷溃逃。有皇上亲自写的御制碑文,详细地记述了这事。又有克复云南省城时,则有金马飞腾的吉兆。而贼寇当天就被荡平了,这事都记载在志书里面,是万人亲眼所见,天下人都知道的事实。但这也不过是略举出一二件事作例子来说,其它的事多得无法枚举,难道只有吕留良一个人没有听到过吗?

  总之逆贼吕留良,对于本朝的一切祥瑞征兆的事,一概隐藏而不记,而专门在书上传播那些谣言和攻击的话,打算发泄他的私愤。他这种荒诞和狂妄的伎俩,难道能逆转天运吗?

  【原文】

  又文集内云:“今日之穷,为羲皇以来所仅见”等语。夫明末之时,朝廷失败,贪虐公行,横征暴敛,民不聊生,至于流寇肆毒,疆场日蹙,每发糜饷数百万,悉皆出于民力,乃斯民极穷之时也。我朝扫靖寇氛,与民休养,于是明代之穷民,咸有更生之庆。吕留良岂毫无耳目,乃丧心昧理,颠倒其说,转言今日之民穷乎?况逮我圣祖皇帝爱育黎元,海内殷庶,黄童白叟,不见兵革,蠲租减赋之政,史不胜书。民何由而穷,至为羲皇以来仅见之穷乎?试问之吕留良,如我圣祖皇帝六十余年,久道化成,休养生息,物阜民安,内外升平,兆民乐业,即自羲后以来,史册所纪屈指而数。蒙上天之眷佑,可以比并我朝之盛者,果可多得乎?而乃云:“羲皇以来未有之穷”,不太甚乎?即如吕留良怀不逞之心,动云万金结客,而其刊刻我朝时文,货卖牟利,富仍不赀。观其日记所载米盐琐碎,算及粪壤,营营求财之心,惟日不足,尚得谓之穷乎?又日记内云:“四月末京中起怪风三日,其色大红,著人面皆红。”

  又云:“石门镇堰桥水忽立二丈许,舟中芦席,有飞至南高桥,复还原舟者。”

  又云:“有大星如碗,后有细星随之,,如彗。”

  又云:“十二月二十九日夜雨甚大,然大电,随发震雷,甚响而长,不知明年作何运数耳。”

  又云:“初五日午后,日光磨荡,有黑日如斗状。”

  又云:“日有三枚,日旁有一差小者,色白不甚动;白日旁又一小者,色赤而动甚。”

  又云:“河南郏县有凤至,百鸟朝会数日。有二赤鸟,长丈许,以身蔽凤,凤身五色陆离,鸣如箫韶。邑人怪之,驱牛厌胜,牛俱股栗不前。路上死鸟甚众。又有死金色鲤,狼藉地上。时予作《凤砚铭》云:‘德未尝衰,尔或不来,善以道鸣,必圣人生。’而忽闻此,又一异也”等语。凡此毫无影响,妄捏怪诞之记载甚多。总由其逆意中幸灾乐祸,但以捏造妄幻,惑心观听为事。其荒诞不经,皆不顾也。夫灾亦古所时有,上天垂象,原以儆戒人君,令其修省进德,未有事不实而可以为鉴者也。若如吕留良之记载,一一皆虚,天地间未有之事,何以示儆于将来?假使传诸后世,以捏影捕风之语,或信为实有之事,必以从前太平盛世,尚有如此非常奇怪灾异,倘遇日月星辰水旱之变,必轻忽为无关于治乱,而漫不经心,其所以启后世人君之怠玩者,其罪不可胜数矣。

  【译文】

  又如他的文集里说:“今天百姓的穷困,是自上古羲皇以来所仅能见到的”等话。自明末的时候,朝廷政治腐败,贪一污枉法公开盛行,横征暴敛,民不聊生。以致引起流寇猖狂,战场形势日益紧迫。每年都要花费军饷几百万两银子,这都是从百姓手中搜刮得来,这时才是百姓极其穷困的时候。我朝扫清了流寇,使百姓得到休养生息。于是明代的穷苦百姓,才都得到更生的喜庆。吕留良怎么没有一点眼见耳闻,以至于这样丧心昧理,颠倒黑白,反说今天的百姓穷苦呢?况且到我朝圣祖康熙皇帝,十分爱护黎民百姓,国内殷实富庶,从黄毛小童到白发老翁,一辈子没遇到战乱,又有减免租税的政策,史书都记载不下了,百姓又能因为什么而穷困,甚至被说成自上古羲皇以来绝无仅有的穷困时代!试问吕留良,像我朝圣祖在位六十多年,成功地用道德教化百姓,使他们得以休养生息,物产丰收人民安乐,国内外一派太平景象,万民安居乐业,这种情况就是自上古以来,记载在史册上的,也是屈指可数。受到上天的关怀保佑,能够和我朝这样兴盛的时代,难道能有很多吗?而他却说成是自上古以来从没有过的穷困时代”

  这不是太过分吗?即使像吕留良这样心怀叛逆的人,动不动的可拿出万金来一交一 给客人,而且他刻印我朝时文,贩卖牟利,赚了不少钱还不满足。看他日记里记的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连粪肥都计算了,营营追求财物的心,一天也没有满足,这还能说得上穷吗?他的日记里又说:“四月末,京师里起怪风三天,其颜色大红,吹到人脸上,脸都变红了。”

  又说:“石门镇的堰桥,河水忽然涌起二丈多高,船里的芦席,有被风吹刮到南高桥,又吹回原来的船上的。”

  又说:“有个大星像碗一样大,后边又有一些小星跟随着,好似彗星一样。”

  又说:“十二月二十九日,夜里下了大雨,巨大的电火闪耀,随之响起雷霆,声音响得很大而且很长,不知道明年又有什么气运出现。”

  又说:“初五日午后,太一陽一光摇荡不定,有一个黑色太一陽一,像斗一样大校”

  又说:“出现了三枚太一陽一,太一陽一旁边有一个略小的太一陽一,颜色白而不怎么动,白日旁边又有一个更小的太一陽一,颜色红而动荡得很。”

  又说:“河南郏县有凤凰出现,百鸟都来朝见凤凰,一连聚会好几天,有二个红赤色的鸟,身长一丈多,用身体遮蔽着凤凰,凤凰羽毛五彩陆离,叫声和箫管的乐曲一样。当地人十分奇怪,赶了牛群去驱邪,牛都战栗不敢前行。路上死鸟很多。又有死金色鲤鱼,散乱的躺在地上。当时我正在作一首《凤砚铭》说:‘道德并没衰败,你可能不会来,在道路上鸣叫,一定有圣人降生。’这时忽然听说这件事,又是一件奇异的事”等等。凡是这种毫无根据,一胡一 乱捏造怪异荒诞的记载很多。总是因为他叛逆的心里藏着很多幸灾乐祸的想法,所以专门去捏造一些荒唐古怪的事,去蛊惑人们的视听。而从来不管它如何荒诞不经。至于灾异的出现,古时候也就有,这是上天降下的一些迹象,来警告劝戒人间的君主,让他反省过错增强道德,但还没有过事情不确实而可以作借鉴的先例。

  比如吕留良的记载,都是虚假不实,天地间根本没这件事,又怎能让人警戒将来呢?假如把这些虚假的记载流传给后世,把捕风捉影的话,当成实有的事,一定会使人觉得以前太平盛世的时候,也会有这些奇怪的灾异。如果遇上日月星辰、水灾、旱灾的变化,必然会不重视,以为与国家的治乱没有什么关系,因而漫不经心,这样便引致以后的君王对灾异不重视,那他的罪行真是数也数不清的了。

  【原文】

  又日记云:“康熙甚吝,吴中顾云者,写一真 甚一精一,供奉内廷,不许其遍游公侯之门。一日入朝,仓遽用旧服。康熙曰:‘此要银子也。’荐之一王子,王子送元宝二百两及缎,康熙收之。临行辞,康熙只予二十四两而已”等语。不但岂有此事,而怪诞悖乱,何至于此极也。吕留良以此诬诋圣德。夫韩昭侯藏蔽裤曰:“欲待有功者。”

  史册相传,以为美谈。今一写一真 之人,即圣祖仁皇帝不轻加厚赐,亦圣主慎重赏赉之盛德耳。而吕留良捏此浮言,讥为吝惜财物乎?圣祖仁皇帝在位六十一年,除水旱赈恤外,特恩蠲免钱粮,不下数百万万,此天下臣民所共知,岂吝主所能为者?吕留良独无耳目乎!忍心害理,可谓极矣。且吕留良谊属臣民,而慢称康熙,其悖逆无状,何太甚矣。即此数条,猖狂悖乱,已极放言横逆之罪,况其它太甚之词,尤足令人痛心疾首,不共戴天。

  夫吕留良生于浙省人文之乡,读书学问,初非曾静山野穷僻,冥顽无知者比。且曾静只讥及于朕躬,而吕留良则上诬圣祖皇考之盛德;曾静之谤讪,由于误听流言,而吕留良则自出胸臆,造作妖妄。况曾静谬执中国夷狄之见,胸中妄起疑一团一 ,若不读吕留良之书,不见吕留良之议论蜂起,快心满意,亦必有所顾忌。而不敢见之文辞。是吕留良之罪大恶极,诚有较曾静更为倍甚者也。朕向来谓浙省风俗浇漓,人怀不逞,如汪景祺、查嗣庭之流,皆以谤讪悖逆,自伏其辜,皆吕留良之遗害也。

  甚至民间氓庶,亦喜造言生事。如雍正四年内,有海宁、平湖阖城屠戮之谣。此时惊疑相煽,逃避流离者有之。此皆吕留良一人为之倡导于前,是以举乡从风而靡也。盖浙一江一 士人等,一习一 见吕留良之恣为狂吠,坐致盛名,兼拥厚赀,曾无纤芥之患得婴其身。是以转相推服,转相慕效,多被愚迷而不知也。甚至地方官吏,怵其声热之嚣凌,一党一 徒之众盛,皆须加意周旋,优礼矜式,以沽重儒之誉。如近日总督李卫,为大臣中公正刚直之人,亦于到任之时,循沿往例,不得不为之赠送祠堂匾额,况他人乎?此其陷溺人心,浊乱世俗,害已不可胜言矣。数年以来,朕因浙省人心风俗之害,可忧者甚大,早夜筹划,仁育义正,备极化导整顿之苦心,近始渐为转移,日归于正。若使少为悠忽,不亟加整顿,则吕留良之邪说诬民者,必致充塞胶固于人心而不可解,而天经地义之大闲,泯灭沦弃,几使人人为无父无君之人矣。吕留良之为祸浙省者,不知何所底止耶!今日天道昭然,逆贼恶贯时至,令其奸诈一陰一险尽情败露,则不容不明正其罪,以维持世教,彰明国法者也。且吕留良动以理学自居,谓已身上续周、程、张、朱之道统。夫周、程、张、朱世之大儒,岂有以无父无君为其道,以乱臣贼子为其学者乎?此其狎侮圣儒之教,败坏士人之心,真名教中大罪魁也。而庸流下愚,不能灼知其心迹行藏,乃以一不解天经地义之匪类,犹且群我以道学推之,则斯文扫地矣。即吕留良自撰之文亦云:“逆天者亡。”

  又曰:“顾我逆天,死反得后。”明知逆天之罪大,而必欲悍然蹈之,死而不悔,不知古今以来,天地间乖戾悍暴之气,何独钟于吕留良也。

  【译文】

  他的日记里又说:“康熙十分吝啬,苏州有个顾云,为人画像十分一精一美,在皇宫充当绘画供奉的职务,不许他随便到公侯贵族家中给人画画。有一天他去朝见皇帝,匆忙之间穿的是旧衣服。康熙说:‘这是想要银钱的。’便介绍他去一位王子家画像,这王子送来元宝二百两和一些绸缎,康熙收了这些东西。后来顾云辞别康熙回家,康熙只给了顾二十四两银子而已”等话。这事纯属子虚乌有,而且编造十分荒诞悖理,可以说是达到了极点了。吕留良是用这来故意诽谤圣祖皇帝。战国时的韩昭侯收藏一条旧裤子,说:“打算用这奖赏立功的人。”

  史书上记载下来,以为是一件美谈。现在不过是一个画像的画师,即使圣祖仁皇帝不轻易给他丰厚的赏赐,也表现出圣祖对奖赏抱着十分慎重的态度,也是一种道德修养的表现。而吕留良捏造这种谣言,讥讽为圣祖吝惜财物!圣祖仁皇帝在位六十一年,除了对水旱灾进行赈恤以外,特别降恩豁免百姓一交一 税的钱粮,不下数百万万两银子。这是天下臣民都知道的事,岂是吝啬的主子所能办到的吗?难道只有吕留良没有长眼睛、耳朵吗?他忍心歪曲事理,真是达到极点了。况且吕留良从伦理上说是我朝的臣民,却傲慢得直呼皇上为康熙,他这种狂悖忤逆的形状,也太过分了吧!就拿以上几条来说,他的猖狂悖逆已达到一胡一 言攻击的罪行的极点,何况还有其他很多过头的言词,尤其令人痛心疾首不忍说出,我们与他的仇恨真是不共戴天了!

  这个吕留良,生在浙一江一 人文荟萃的地方,读书学问,不像曾静生长在深山穷乡的地方,愚昧无知难以相比。而且曾静只讥讽到朕一个人,而吕留良则更进一步诬蔑到圣祖仁皇帝的盛大道德;曾静的诽谤,是由于错误相信了流言诽语;而吕留良的攻击,则完全出自他心中,造作妖言迷惑视听。况且曾静错误地固执着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偏见,心中妄起疑问,如果不读吕留良的书,不见吕留良的一连串的议论,虽觉得快心畅意,也必然会有所顾忌,不敢公然写成文词。所以吕留良的罪大恶极,实是比曾静要大上好多倍的了。

  朕向来认为浙一江一 省的风俗不够敦厚,人心难测,比如汪景祺、查嗣庭等人,都是因为诽谤悖逆,自是罪有应得,也都是吕留良遗毒所害的例子。至于民间百姓,也喜欢造谣生事,比如雍正四年时,有海宁、平湖要全城屠一杀 的谣言,那时百姓便相信谣言,互相煽动,引起百姓逃亡流离的事。这都是吕留良一个人倡导在前,才造成地方人士纷纷盲从的。因为浙一江一 的读书人,见到吕留良在文章中恣意狂吠攻击,反而享受盛名,并且十分富有,却没有受到一点损害降临到他身上。所以辗转推崇他,互相仿效他,而大都被他迷惑愚弄而还不知道。甚至地方官吏也害怕他的声势嚣张,忌惮他的一党一 徒众多,都得对他们留意应酬,加以优厚礼节,以博得一个尊重儒士的好名声。

  比如最近上任的总督李卫,是大臣里公正刚直的一个,他在到任以后,也不得不根据过去惯例,向吕留良的祠堂赠送匾额,何况其他的人呢?由此可见吕留良影响人心,扰乱人间风俗,其毒害已经说不胜说了。几年以来,朕因为浙一江一 人心风俗十分有害,给以很大的担忧,朝夕思考筹划,设法教导他们懂得仁义,用尽了开导整顿的苦心,最近几年才略略有点起色,一天比一天正常起来。如果稍微有点疏忽,不尽力整顿,那么吕留良的异端邪说蛊惑人心,必然如胶漆一样充塞到人心中,牢固粘结便没法解救了。从而使天经地义的大道理,也泯灭废弃,差不多会使人沦落到无父无君的地步上去了。这样吕留良给浙一江一 省带来的祸害,真不知要到什么程度才能停止呀!

  今天天道昭然,贼人已经到了恶贯满盈的时候,使他的奸诈一陰一险面貌尽情败露出来,那么就不能不依法制裁他的罪行,以维持世上风俗教化,申明国法了。而且吕留良以理学大家自居,说自己是继承了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的哲学正统。周、程、张、朱,是历史上的大儒,岂能用以无父无君来作为他们的主张,用推崇乱臣贼子来作为他们的学说呢?吕留良这种狎弄侮慢圣人的儒教,败坏读书人的心术,真可谓名教中的罪魁祸首了。而一些平庸愚昧的人,看不透他包藏的祸心,便把一个不懂得天经地义道理的匪人,一哄而起地推誉他为道学大家,真把读书人的脸面都丢失尽了。就是吕留良本人的著作中也说过:“逆天者亡。”

  又说:“我虽然逆天,死反得在后。”明知违反天道的罪行是很大的,而却不顾一切地去走这条路,死不悔改,真不知从古到今以来,天地间一切乖戾凶暴之气,为什么都集中到吕留良的身上了。

  【原文】

  朕即位以来,实不知吕留良有何著述之事,而其恶贯满盈,人神共愤,天地不容,致有曾静上书总督岳钟琪之举,曲折发露,以著吕留良之凶顽。而吕留良之子如吕葆中者,曾应举成名,蒙恩拔置鼎甲,仕列清华。其余子孙多游庠序,乃不即毁板焚书,以灭其迹。且吕葆中既已身叨仕籍,而犹世恶相承,并未洗心涤虑,前此一念和尚谋叛之案,一党一 羽连及吕葆中,其时逆迹早已彰著,蒙圣祖皇帝如天之仁,免其究问,而吕葆中遂忧惧以死。

  就常情而论,吕葆中之兄弟子孙,遇如此之惊危险祸,且荷蒙圣祖皇帝如此之高厚洪恩,自当感激悔悟,共思掩覆前非,以为幸逃诛殛之计。岂料冥顽悍鸷,一习一 与性成,仍复抱守遗编,深藏笥箧。此固吕留良以逆乱为其家传,故吕葆中等逆竖昏愚,罔知警惕;而实乃天道昭然,不容少昧,如有鬼神驱遣,使逆贼之一陰一谋彻底呈现于今日。逆贼之遗毒,不致漏网于天诛也。前此曾静逆书,朕所以一一剖白者。缘朕即位以来,深知外间逆一党一 甚众,自然散布讹言,惑乱人心志。其所以诋惟朕之一身者,朕可以己意自为判定归结。若如吕留良之罪大恶极,获罪于圣祖在天之灵者,至深至重,即凡天下庸夫孺子,少有一线良心之人知此,亦无不切齿而竖发,不欲与之戴履天地,此亦朕为臣子者情理之所必然。兹特降谕旨,将诸条略为宣示,其逆贼吕留良及其子孙嫡亲弟兄子侄,应照何定律治罪之处?著九卿翰詹科道会议,直省督抚、提督、两司,秉公各抒己见,详核定议具奏。

  【译文】

  朕自登上皇位以后,实在不知道吕留良都著作了些什么。而由于他恶贯满盈,人神共愤,天地也不容他存在,所以才有曾静上书总督岳钟琪这件事的发生,才被曲折地揭露出来,现出了吕留良的凶顽面目。而吕留良的儿子,比如吕葆中这人,曾经应科举中进士,又蒙皇恩名列鼎甲,授给翰林院官职。其余的子孙也有很多进学当秀才的,就这样还不立即把吕留良的著作和印书的木版烧掉,以灭去遗迹。而且吕葆中既然已经做官,还要继承他父亲的罪恶思想,并没有洗心革面从新做人。前一段时间发生的一念和尚造反案件,其一党一 羽便牵连到吕葆中,那时他的逆迹就已经揭露出来了,蒙圣祖皇帝心怀上天的仁德,免去对他的拿问治罪,但吕葆中却因此恐惧而死。

  如果按一般常情来说,吕葆中的兄弟子孙,遇到这次惊扰危险的灾祸,并蒙圣祖皇帝高恩厚泽不加治罪以后,自然应当感激皇恩,幡然悔悟,大家应设法改正前辈的过错,以求逃避后代被诛戮的危险才是。谁知他们顽固凶悍,已经成性,仍然死抱着吕留良的著述不放,把这些逆书深藏在箱柜里面。这就是吕留良将逆乱作为传家宝,所以吕葆中等叛逆后代,愚昧昏庸,不知道一点警惕;其实这是上天的英明洞察,不允许有一点隐藏,好像有神鬼驱使的一样,终久使逆贼的一陰一谋彻底灏暴露于今天,使逆贼吕留良的遗毒,不致于漏网而逃脱上天对他的惩罚。

  以前对于曾静逆书一案,朕所以对他一一剖白清楚的原因,是因为自朕即位以来,深知外边逆贼一党一 羽还很不少,自然还要散布流言蜚语,蛊惑扰乱人的思想。他所诋毁的只是朕一个人的,朕可以用我自己的主意来判定案件的处理。如果像吕留良这样罪大恶极,得罪了圣祖皇帝在天之灵,其罪就实在至深至重。即使是普天下的平民百姓和孩童,稍有一点良心的人知道这事,也会无不切齿痛恨,怒发冲冠,不愿和他共同生活在一个天地。朕若为臣子,也必然会有同样的心理。现在特降下旨意,把各条叛逆言论略加宣示。至于逆贼吕留良和他的嫡系子孙,亲兄弟子侄,应当按照哪一条法律定罪?命令九卿和翰林院、詹事府、有关科、道人员开会商议,直隶省总督,巡抚、提督、两司的官员,也要秉公议论,各抒己见,详细核定他们的罪行,奏报上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