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总裁的替身前妻(完美替身恋人) 765

  当街头欢迎队伍里的一位小姐跑上前来,在赵大锤的枪口挂上一朵大红花的时候,他虽目不斜视继续前行,可还是感到了(而不是看到)她极短的旗袍袖下春光乍现的腋毛。旗袍又非常合身,凹凸有致地勾勒出一番乡下女人不可比拟的曲折,那是来自农村的赵大锤无从想像的风光。

  旗袍改写了赵大锤与女人的篇章。更不要说献花小姐由于兴奋和奔跑而来的喘息。对女人的喘息赵大锤相当熟悉,他想起了在农村那如鱼得水的日子,还有那些被他弄得颠三倒四,对他只想不恨的女人。到了此时,赵大锤才知道过去对革命的理解有些肤浅。如果没有革命,即便哪天能与上海相逢,却永远进入不了上海的五脏六腑。只有革命,不但使他成为渗透上海每一个脏器的血液,还使他成了那些脏器的主人。

  赵大锤的豪情壮志,顺着那些刺向云端的高楼攀升。他毫不犹豫、毫不留恋地从自己生命史上抹去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他是再也不要回农村去了。几天后的一个雪夜,当女佣阿香看到栅栏门外赵大锤和他那班战士在纷飞大雪中席地而眠的时候,便力邀他们到廊下避一避。班长赵大锤没有拒绝,其实也不应该拒绝。有什么必要在雪地里淋个整夜甚至两夜?有什么必要拒绝阿香的盛情邀请呢?阿香为赵大锤和他那班战士熬了姜汤。作为班长,赵大锤总得出面到厨房向阿香说几句感谢话。一切就绪之后,阿香知趣地回到佣人房间,赵大锤因为要为班里战士烧水、续水,不得不时时穿过客厅进入厨房。

  地板上到处抛弃着逃亡主人未及带走的杂物,一不小心就“当——”地踢上一个金属器皿,或绵绵地踩上一件衣裙。

  留守女佣阿香为什么不收捡一下?也许她就势解放了自己。‘战士们入睡之后,赵大锤把大家用过的碗盏收进厨房,这时他一脚踢上一个物件;低头一看,是一只躺在樱桃木地板上的锦缎盒,盒里有棵裹在丝绸中的人参。

  赵大锤对人参一知半解,也不知道一棵野参的真正标价,只对它延年益寿的作用略有所闻。又想到这是被人丢弃、已然沦落到与垃圾等同的东西,不论什么东西,一旦作为垃圾扔了出去谁都可以捡起。而一棵能够延年益寿的人参被当做垃圾丢弃又是多么可惜,简直可以说是暴殄天物。在长久顾不上吃喝、饥肠辘辘的情况下,他很自然地捡起那棵人参,放在炉子上煮了煮,就着汤水一并吃下。

  他没想要独吞,当他煮好那棵人参的时候,还朝廊子底下的战士们看了看,见他们各个睡得很沉就没有叫醒他们。这一仗打得是太辛苦了。

  可以看出,赵大锤对这棵人参的态度就像他和女人的关系一样。从天性上来说,赵大锤是一个浪漫主义者,甚至他独闯三关抢占敌人火力点时,都没有想得那么隆重、郑重、严重。这种人只合当一个吊儿郎当的艺术家,可是历史这位导演偏偏派给他这样一个严肃的角色,使他成为这个纪律严明队伍中的一员。赵大锤很快就像是一只灌饱二氧化碳的气球。幸亏留守花园洋房的女仆阿香熬了一锅萝卜汤让他喝下,才将膨胀体内的气体逐渐放出。这样一来,本在楼外廊下席地而卧的赵大锤,就睡到了厨房的地板上。

  当阿香俯身查看他是否已经复原时,她的乳房有意无意地从他胸上擦过。赵大锤的大胸肌触到了世上最具诱惑力的弹性,同时也嗅到了女人身上的肉香。处分之后赵大锤久已没有接近女人,于是为下一个机会积蓄了趋于饱和的力量。这种蓄势待发的状态像洪汛之期万马奔腾的江河,一旦喜逢蚁洞,就会破堤而出,四处横流。赵大锤伸手就把无依无靠的阿香揽在怀里……他们在厨房地板上滚翻着、扑腾着,如两只对虾一般脸对脸地钳制着对方,如阿香从菜篮子拎出放到案板上的活鱼,原本僵僵地挺着,猛然就会来个爆发力极强的鱼跃。墙角的橱柜、炉子、切菜台子,被他们撞得摇来晃去,似乎比当事人更加兴奋异常,哗哗啦啦地震响着。这两个于茫茫人海中四处寻找出路的劳苦人,此时此刻,既不用流血牺牲,也不靠他人解救,更不需要什么理论,谁也不妨碍地以自助形式开辟了自己的乐园。

  他们的享乐,与警惕再三、谈虎色变的“资产阶级腐蚀”毫无关系。

  阿香既不是资产阶级用以腐蚀共产党人化作美女的蛇,也不是国民党的潜伏特务。无产者阿香出于对革命的阶级感情,将自己贡献给了革命。如果赵大锤不发生意外;也许日后会与阿香谈及婚嫁?也许不会。按照他那时的命运走向,前程该是远大的,就像军事地图上那个又红又粗的箭头,说不定将来某一天,带着一个文化艺术代表团到真正的巴黎访问也未可知。

  可是他那个正在畅通无阻的红箭头突然拐了弯。几天之后,赵大锤随同全班战士,惨死在接管的一家银行金库里。赵大锤不知为什么选中金库那一处地方作为当夜安营扎寨之所,命令全班战士在金库宿营。

  战士们关闭金库闸门的时候,并不知道从此再也走不出那个闸门,也不知道在战场上攻无不克、坚无不摧的他们,最后竟不能将这看似几斤重的闸门开启。

  他们带着惊奇和满足,摩挲着金库光滑、平展的四壁,在经历了连续作战的疲劳和多年没有正常睡眠的生活后,这一处四壁光滑、晶亮如镜的大“房子”,于他们是太过惬意的享受,于是他们心满意足地躺下,躺下就没再起来。

  直到氧气一点点耗尽,才知道这个一眼到底、无掖无藏的“房子”,充满不动声色的杀机。

  没人知道那几个在淮海战役中冲锋陷阵、随解放大军胜利进入上海的战士,在没有硝烟、绝对安全的金库里,如何在光滑的四壁上绝望地抓挠,也无人听到他们求救的呼声。那呼声该是带着何等华美的恐怖,被铜墙铁壁成倍地反射回他们的耳鼓?

  有人说他们是在缺氧情况下渐渐昏迷,并没有显出特别的痛苦;又有人说他们的军装在窒息中被自己撕扯为条絮,各个肤色黑紫,惨不忍睹……

  不知责任在谁,反正在放下金库闸门之前,没有人对金库进行最后的清场,也没有人对当日进出金库的人员进行必须的清点。

  占领了资产阶级金融阵地的战士们,没有看到贴在墙上的有关警告,即便看到,也未必懂得那警告意味着何等的危险。

  而懂得这些警告的银行旧人,都被赶出了钱两重地。

  这个风光无限的城市,对它的新主人掀起了蒙在身上的一角苫布,稍稍显露了内中深不可测的景物。也没有人告诉这些新主人,需要学习的实在太多。

  胡秉宸此时已是肃反委员会的一名处长,当他接到这个定性为反革命案件的报告时,并不知道大别山上用一杆枪杵着他后腰的赵大锤就在其中。

  胡秉宸经历的荒诞不能算少,包括到太行山送情报一节。可他无论如何想不到,赵大锤一班人马死得如此荒诞不经,并认定果然是个反革命案件,为此抓了几个嫌疑人。胡秉宸绝对不是“左”倾机会主义者,只能说由于长期处于地下工作的严酷环境,对事对人过于戒备。在不久后的镇压反革命运动中,经胡秉宸逮捕的嫌疑分子就有二百多人。

  不过他对待潘汉年一案的态度又说明了什么?

  当胡秉宸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得知,“潘汉年、胡风两代表,因为已经发现他们有进行反革命活动的证据,常务委员会在第九次会议上和第十六次会议上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张鼎丞检察长的请求,依照宪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已先后批准将他们逮捕审判”,作为同样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对潘汉年不是全无了解的胡秉宸,却对这一决定既无疑惑也无不安,对在共产党秘密工作中屡建奇功的这位首脑人物也无同情。

  所谓奇功,就是在棘手、复杂、危难、紧急程度几为绝顶情况下力挽狂澜,化腐朽为神奇,化黑暗为光明,化绝望为可能……即便齐天大圣在如此逼仄的刀山剑岭之间周旋,怕也难免失误,何况凡胎肉身?不是说了“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失误算不算牺牲的一种?尽管胡秉宸听说逮捕潘汉年之前,他所崇敬的陈毅同志曾亲赴中南海,直接向毛泽东报告、呈递了潘汉年对有关疑点的说明,但胡秉宸更相信毛泽东在看了潘汉年的说明后,在说明上留下的御批此人从此不可信用。

  就在同一天,毛泽东又做出立即逮捕潘汉年的决定。

  胡秉宸从这一决定之快速、决断,更判断出此案背景非同寻常。

  此后,政治运动如炼狱之火,一茬又一茬燃遍中国大地。无数人的政治生命,甚至他们的肉体,被这炼狱之火无情吞噬,成为一轮又一轮政治运动的陪葬。

  在一茬又一茬名目繁多的政治运动中,胡秉宸因了过人的机敏、睿智、严谨,也许还有幸运,从未伤及皮毛,惟独“文化大革命”未能幸免。

  政治嗅觉如此灵敏的胡秉宸,看准了什么时机,从什么时候开始,才将纵横上下几十年的经历,作为一个宏阔的题目来温习?

  这“温习”就像一部乐曲的主旋律,在每个乐章中反复出现。每一次出现,都像《命运交响曲》中那几声敲打命运之门的重击,反复叩问着一个世纪的疑惑。

  或许因为他本人就是这疑惑中的一个部分,所以那温习也就始于疑惑,止于疑惑,终究不得其解,长期处在“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