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绾青丝 绝胜篇 第77-2章 骇闻(中)

《绾青丝》绝胜篇 第77-2章 骇闻(中)

作者:波波 字数:2064 书籍:绾青丝

  团圆饭·飞雪迎春到·选举風波·锦州,一个让人感到沉重的城市·车过黑山

  1994年7月12日晚上,张鸣岐全家吃了一顿团圆饭。7月13日,省里要召开市一级干部会议。张鸣岐家在沈阳,于是就先回到家,第二夭再参加会议。

  说是团圆饭,这是后来他的家人和笔者的理解。就在这次和亲人团聚之后,张鸣岐便永远离开了他们,化作缕缕清风和朵朵白云,守护着他日思夜想的锦州,守护着他亲爱的辽西大地。

  过去在市里工作的时候张鸣岐就很少和家人在一起吃饭。那时,张鸣岐回家时孩子们早已进梦乡,第二天,孩子们上学又走得早,虽说是一家人却很少见面。家里对张鸣岐来说就像旅店,他不过是行色匆匆的过客,是一个签有永久居住权的旅人。家又像一处港湾他就是浪迹波涛间的船舶。只是他在这港湾的时间委实太短了。他永远是行色匆匆,不管是像旅人还是像船舶,他永远是忙,是急,是累。

  饭菜端上来了,一半是热,一半是凉。一半是生,一半是熟。热的熟的是孩子们爱吃的,他有糖尿病,又是天生的苦命人;于是只爱吃苦苦菜、吃黄瓜沾酱,还爱吃豆腐。这是他永远的食谱。苦苦菜在沈阳叫切麻菜,是一种野菜,它的学名叫苣荬菜,别称“匍茎苦菜“,菊科,多年生草本,叶子长楠圆状披针形,秋季开花,黄色,舌状。生长于路边,田野,为世界广布种,叶子可供食用,也可作饲料。妻子王桂香知道他爱吃这种菜,于是就特意从菜市小摊买来,把它洗好用塑料袋装起来放在冰箱里,等丈夫回来可随时拿出来食用。吃这种菜的时候,与之配套的是东北大酱,北京人叫黄酱,是用上好的东北大豆制作的糊状物,水灵灵的苦苦菜蘸着这种大酱,苦苦的,辣辣的,香香的,能品尝出整个故乡的情韵。张鸣岐偏爱故乡的大酱,特别爱吃母亲亲手制做的这种酱。每年的一定时候,家里人便从尔滨给他捎来一罐大酱。可惜,母亲做的酱他带到锦1州了,这顿饭没有故乡的大酱。他吃饭的时候,手抓鲜嫩的野菜便想起了那罐酱。那酱已经吃了一多半,他得省着吃,于是他便没有随身带回来。但这苦苦菜实在太喜欢人了,如果有那种酱他会美美吃上一顿饱饭。

  吃苦苦菜的时候他想起了母亲做的大酱。他想起了母亲做酱时的情形。母亲一辈子没有工作,只是家庭妇女,但她是世界上最好的母亲,她做的酱也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酱。他想起母亲做酱时快速上下挥动的手,那双粗糙的冬天裂着血的手。秋天,正是焐豆子的季节,那些精选好的圆滚滚的大豆在母亲的调理下变成一块块酱砖,长着寸把长的白毛,铺蒙上雪白的纱布,然后放到雪白的冬季进长长的制做过程里,一直到第二年春夏,才能最后完成。张鸣岐至今还记得他曾帮母亲凉晒豆酱的劳作,他用木棍套上木板,就像春米一样把饼捣碎,汗水顺着脖子流下来的时候,母亲便慈爱地给他揩汗。母亲最爱干净别人家晒的酱大都长蛆虫,只有母亲做的酱从来没有,又干净又好吃。张鸣岐爱干净,只有吃母亲做的酱,他才觉得吃的安稳,牢靠。

  虽然是一小罐大酱,它的制做却需要整整一年的时间,其中凝聚着母亲几多辛劳,几多思念。家人知道他生活清苦,嗜好无几,于是便把这注意力集中在这大酱上。年复一年,在一定的时日,便把这大酱送到张鸣岐的餐桌上。

  可是今天却无母亲做的大酱。而只有母亲做的大酱才最好吃。新酱还没做出来。

  当张鸣岐成为锦州永远的黎明时,远在千里之外的老母亲看着将要做好的大酱不禁老泪纵横儿呵,你就这点心愿,妈也没有满足你呀,妈对不起你呀……

  饭菜端上来了,女儿雪松抱着小猫毛毛从屋里走出来。雪松今年二十二岁,高高的个子,大大的眼睛,是个漂亮的东北姑娘。她现在自费在辽大外语系学习。这些天,她常常为毛毛和它的母亲打架而犯愁,于是她就充当调解员,当毛毛和它的母亲打得不可开交时,她就把它们分开,而且很坚决地采取锆判态度训斥毛毛。

  儿子海涛泡默默坐在了饭桌前。他的忠厚朴实很像父亲,只是比父亲多了一副眼镜,这使他更加文静,羞怯。海涛比姐姐小三岁他时,父母还都在黎明机械公司。妈妈是在哈尔滨奶奶家生的他。那时父亲就已经忙起来,他是车间的党支部书记,已经没有白天没有黑夜的忙厂里的事了。如今要多一人了,怎么办张鸣岐便想把孩子放在老家由老人照看。德怕爰人受不了,便事先给家里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他们都是双职工,他又整天不着家,桂香一人带个孩子已经够忙了,如今又添一个孩子,说啥也顾不过来,想来想去还是把孩子放在家里为好。怕桂香一时接受不了,就不要先告诉她,等他回去再慢慢做工作……

  孩子生下来之后,婆母就问她怎么办?你一人带得了吗?王桂香说不带怎么办?那就吃劳保,反正鸣岐是指望不上了,我就一个人带呗。那些天,孩子的姑姑也都问她带孩子的事。她们都想让孩子留下来,怕王桂香不愿意,只得迂回着说。后来王桂香无意中发现了这封信,才知道了鸣岐的意思。后来鸣岐又专程从沈阳来哈尔滨做她的工作,为了照顾好鸣岐的工作,为了他没有后顾之忧,她只好忍痛割爱把出生才四十九天的孩子放在婆家。这一放,便是小海涛的整整一个童年。

  张鸣岐无忧无虑地忙工作的代价就是王桂香离别待哺的儿子,对儿子来说就是一个没有父母在身边的童年……海涛毕竟长大了,个子也抽条了。他有点晚长,就和当年的父亲一样,张鸣岐就长得晚,上学的时候他几乎是班里最矮的,从小学到初中,同学们都叫他“小朋友”,他似乎总那么矮,又小又瘦,小可怜的样。谁知道他以后却长成高高大大仪表堂堂的男子汉。虽然“小朋友”个子小,学习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从小学到初中他都是班干部。上中学时,他所在的哈尔滨三中是市重点,加上他学习好,以后考大学不成问题。但由于他家子女多,兄妹六人,他又是老大,为了减轻家里负担,他放弃了将来考大学的打算,报考了哈尔滨航空工业学校,这样,他每月可有十多块钱的伙食补助,并且一毕业就可以工作。从学校毕业后,他们一块来沈的有三四十人,他是带队的。若干年之后这批人只剰他和另外一个同学两个人,那些同学都想方设法调回了哈尔滨。而另外那个同学前年也因患肝癌去世了。这批同学只剩他一个人,并且永远留在了辽宁大地上。 这顿饭吃得喜喜庆庆的,虽然没有七碟八盘的菜肴,却有的是浓浓的亲情。虽然没有张鸣岐爱吃的大酱,却有绕膝的一双儿女。看到儿女长大了,出息了,他比吃什么都高兴。儿女是他的掌上明珠,他爱他们。雪松和海涛都记得,每每他们上学离家的时候,爸爸总是嘱咐说小心点,注意安全呀。有时女儿回来晚了,他会很着急。在这样的时候,他不是市委书记,而是一个父亲,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

  父亲让你感到威严或者害怕吗?

  笔者问。

  女儿雪松说,不。我们是有点……怎么说呢,但不是怕。我们并不怕他,而是觉得他有点严厉。实际上说严厉也不太恰当。比如他打开电视机的时候,只要看到有他爱看的电视节目,比如相声什么的,他就会哈哈大笑,招呼我们赶快去看。倘若在报纸上或在书上看到好文章或好故事,他会给我们绘声绘色地讲,推荐给我们看。他实际上是认真。他对什么事都认真。爸爸并不让我们感到可怕。唯一感到有点那个的是怕他的认真劲头……

  吃饭的时候,张鸣岐像往常那样问过两个孩子的学习情况后,又问妻子王桂香的卫作情况。王桂香如今在沈阳一家饭店工作。张鸣岐从不会拉家常,尤其不会给自己的亲属拉家常,但是,要是谈工作,要是给老百姓谈话,他却有唠不完的喀。因此,在饭桌上谈话,就很像在会议室的气氛。简短的问话之后便是简短的回答,三言两语,待准确的定位之后便转移另外的话题。

  你们到了哪里,可不要说你们是张鸣岐的孩子4己住了吗?

  记住了,爸爸。

  海涛说。

  爸爸,看你,人家早就记住了。

  雪松说。

  这句话从小他们就谨记在心。很小的时候,他们不理解爸爸的嘱托,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不让说?小雪松问。爸爸给她解释,她听不懂。反正从小她就给别人说,她的爸爸是工人,她是工人的女儿。从小学到中学,同学们谁也不知道她就是张鸣岐的女儿。而海涛也是这样,只是在上中学时,有一次上体育课一个校办厂的工人喝醉了酒,便在操场上捣乱。当时学生们都吓得四散而逃,只有老实木讷的海涛没有躲,那人就挥舞着铁锹向德拍去,把德的肩膀胳膊打謂青紫。海涛被打,派出所去他家询问情况时才知道他就是张鸣岐的儿子。张鸣岐当时是沈阳市政法委书己是主管政法公安的最高领导。有人说这下那个工人算是撞到了枪上,不是进局子就得吃官司。而张鸣岐知道后,就给躺在病床上的儿子说,你要是能起来,就坚持上学去,要不人家感到稂严重,压力就越来越大。张鸣岐还找到派出所,说孩子的伤很轻,已经没事了,对那个酗酒打人的工人批评教育一下就行了。这是他们唯一暴露父亲名字的一次。

  对于雪松和海涛来说,这是父亲赠送给他们的最后一句话。

  第二天,张鸣岐从家里径直去了会场。中午12点多,他利用会议的间隙给家里打来电话,说锦州有急事他得赶快回去。当时王桂香上班还没回来,接电话的是雪松。雪松问爸爸什么时候再回来,张鸣岐在电话里告诉女儿,说他很快就赶回来,省里还正开着会呢。女儿问他到底那天回来,他说,后天吧。

  打电话这一天正是7月13日。张鸣岐这一走,再也没有回来。

  张鸣岐在会上得到辽西普降暴雨,锦州将要受到大水袭击的消息后,中午连饭也没吃,便急急驱车向锦州飞驰而去。

  三菱吉普迎着滚滚雷声,钻进雨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