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待遇 第24章

《待遇》第24章

作者:肖仁福 字数:3045 书籍:待遇

  杨夫人殷殷相送,陈静如转身说:“别送了,招呼杨书记要紧。”伸手拈去杨夫人落在肩头的白色长发。冯国富也说:“有什么困难打我手机,我负责出面。”杨夫人说:“暂时没什么要麻烦冯部长的。人大还有市委那边都有领导来过,他们已给予了关照。”冯国富说:“这就好。还有过去那些时刻不离杨书记左右的老朋友老部下呢?也有来过的吗?”杨夫人声音又哽咽了,却掩饰道:“来过来过。”

  冯国富知道这话问得多余。那些过去老缠着杨家山不肯松手的人,你又不是不认识,还不知道他们是什么角色吗?冯国富心里沉重,直到下楼上车,出了医院,都不吱一声。小曹和陈静如也沉默着,一个只顾专心开车,一个眼睛望着窗外。最后小曹憋不住了,愤然道:“我们三个呆了半个上午,也没见谁来过,如果杨书记不是人大主任,还是市委副书记,病房里会这么安静吗?”

  冯国富似笑非笑道:“也不见得。得了杨书记这种病,别说市委副书记,就是省委副书记,除了单位和组织外,恐怕也难得有人再来理睬你。”小曹骂道:“真是人心不古啊。好些占据着市县重要部位的家伙,都是老书记一手提上去的,老书记在副书记的位置上,他们紧密团结在他周围,老书记去人大后,再难得见到那些人的影子,现在他又成了这个样子,他们自然更不肯露面了。不是这帮家伙忘恩负义,老书记也不会落到这个地步。”

  这样的人冯国富见得可不少,不说也罢,只说:“刚才你扯我衣角干什么?”小曹说:“老书记就是那个汪菊花坏的事。”冯国富有些讶然,说:“她怎么坏的事?”小曹说:“汪菊花已跟杨进仕离了婚。”

  冯国富夫妇吃惊不小,问小曹到底是怎么回事。小曹说:“汪菊花虽然出身农村,可她长得好,人又活泛,不是为了解决工作,她怎么看得上杨进仕?结婚后也就不怎么将丈夫放在眼里,尾巴都翘到天上去了。只是当时老书记还是市委主要领导,她还不敢怎么样,老书记去人大后,她就无所顾忌了,好上了别的男人,最后闹到法庭上,离婚了事。”

  如今这种事情太多,大家都已见怪不怪,照理儿子离了婚,杨家山实在犯不着气得中风。冯国富说:“这个儿媳得来确实不易,这事摊到谁头上都来气。只是我跟杨书记共事多年,知道他是个有肚量的男子汉,儿子离婚还不至于把他击垮吧?”

  小曹说:“你知道汪菊花好上的是谁吗?”冯国富问:“谁?”

  “交通局那姓金的杂种!”小曹说,“汪菊花还没离婚,姓金的就将她提为要害科室的科长,将交通局的重要项目交给她管理,局里的人背后都说她是二局长。等到汪菊花一离婚,姓金的就送她一栋别墅,让她从二局长变成了二奶。”

  这家伙出手这么恨,倒是冯国富怎么也没想到的。当年在部队当兵时,姓金的就是杨家山为团长的团部战士,转业回地方后,又在杨家山一手培植下,从普通养路工人转干调进机关,两年干部三年股长四年科长,最后做到市交通局副局长和局长。杨家山对他可谓恩重于山,说是他的再生父母,一点都不为过。不想杨家山大权旁落后,这个家伙竟对他的儿媳下了手。一个视为己出的老下级,心肝都掏给了他,到头来却是这么一个混帐东西,如此做得出来,杨家山不中风,那才怪呢。

  冯国富浩叹一声,一时无话。只恨杨家山自己失察,看走了眼,当白眼狼做知己,视无赖之徒为贤能,利用手中特权,将其一步步扶到交通局长这样的显位,最后才遭此报应。冯国富很是悲哀,当权者用权不慎,以至害人害己的事,早已不是什么新闻。

  本来就郁郁寡欢,老领导又出了这事,这个春节长假,冯国富也就过得了无意趣。

  看看假期快尽,阴沉了多日的天空忽然下起雪来,纷纷扬扬,飘飘洒洒,一夜工夫就将大地铺了个严实。雪地里偶尔有人走过,留下一行行脚印,只是很快又被还在不停地下着的雪填白。地处南方的楚南已经好多年没怎么下雪了,冯国富心头生出一份久违的惊喜来。遥想少小时,乡下好像年年都要下一两场大雪,小伙伴们在雪地里追逐嬉戏,打雪仗,堆雪人,好不过瘾。

  不觉离开乡下已快四十年,蓦然回首,人生仿佛雪地里那深深浅浅的脚印,倏忽间已杳无痕迹。

  忽又记起唐人的诗来:寂寞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首明白如话的小诗,简直是支无声的小夜曲。山远屋贫,犬吠人归,雪夜的白色是寂静的,浸人肌肤。这是冯国富最初读此诗时的感受,不知怎么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在诗里读到的不再只是苍凉和清寂,更多的是悄悄蕴含在这苍凉和清寂里的温馨。冯国富暗自嗟叹,是不是这样的温馨与我们相去甚远,才越发觉得它的难得,容易被打动?人也许就是这样,贫穷的岁月缺乏物质,却不缺乏温情;风光的日子看去热闹,却往往徒有热闹,寂寞难耐;而什么都有,包括财富和权力都可任意挥霍的时候,我们便常常那么无奈而又无助。

  冯国富正这么胡思乱想着,家里来了个不速之客,陈静如喊他回屋。冯国富这才恋恋不舍离开了窗台。

  原来竟是李总。李总喝口陈静如递上的茶水,向冯国富解释说,他早就应该上门的,只因公司的事情,春节都不得安宁,一直出差在外,昨晚才匆匆回到家里,今日便赶了过来。冯国富笑道:“这就是资本家的本质,为了追逐利润,什么都扔得下,连春节这样的传统大节也可以抛妻别子,远走高飞。”

  跟冯国富打了大半年交道,李总也就放得开多了,说话变得随便起来,当即笑道:“冯主席这是抬高我了,我哪算得上资本家啰?过去的称呼贴切,叫个体户,现在说得好听,叫私人业主。说白了就是没娘崽,要资金,银行不给;要场地,政府不批;要销路,部门设阻。好不容易搞出产品,还没上市,伸手要钱的各路诸侯便饿狼一样全都扑了过来。市场是残酷无情的,看得准,顺风顺水;看不准,走投无路。中国人又喜欢跟风,技术含量不高又有利润的产品,你能生产,他也能生产,最后混战一场,同归于尽。投资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别人不容易跟,那得大投入。大投入还是不怕,怕就怕你投了进去,刚有点效益,国家一句话,这产品只能由国家生产经营,那你只得爬到楼顶往下跳。还有诚信危机,产品销出去,资金回收困难,而款子没到户头上,钱就不是你的钱。春节期间我走南闯北,跑了十多天,除了摸市场底子外,主要就是去收帐,能要的尽量要些回来,不然开春后,肥料要下田入土,你没经费购进原材料,耽误生产,公司只有关门歇业了。”

  听李总如此说,冯国富才意识到办公司赚钱,也挺艰难的。原来条条蛇都咬人。冯国富不由得想起一位姓谢的老熟人,他原是政府职能部门的科长,手中管着市直和县区某些部门的业务经费。见文化单位的人开网吧,教育部门的人搞印刷,银行里的人经商办厂,公检法司的人经营茶馆和洗浴业,谢科长也不甘寂寞,在一个偏僻小巷开了一家小餐馆,人家找他拨款,除了献上大额红包,还得请他上他开的馆子里吃饭喝酒,并高价购了他馆子里的高档烟酒送他,说是他的馆子不会有假货。其实他也搞不清是真货还是假货,反正那些烟酒也不是进货进来的,都是人家朝贡朝给他的,馆子家里,家里馆子的,不知打了好多个来回了。世上还有这种一本万利甚至无本万利的钱可赚,怕是没几个商人或厂家有这样的财运。因此数年下来,谢科长就赚了个盆满钵满。后来到了退二线年龄,谢科长头天离开科长位置,第二天他的馆子就再没人肯去关顾了,只得关门大吉。在家闲了一段时间,谢科长觉得实在无聊,便拿出过去赚的钱,与人合伙办起厂子来。这时他好像才知道,办厂竟然还要找工商税务环保等部门办证件,交税费,过去开店做生意,一切手续人家几乎都给他省掉了,没法省的也会主动送到他店里去。还得求人购进原材料,闯市场找销路,至于产品销出去后,客户不给钱,下跪都没用。这样厂子办了不到两年,家里的存款全部贴进去不说,还欠下一屁股债务,再没法办下去,只好停产,将厂里的设备当废品卖掉,回家抱孙子。没发财,倒发现一条很有意思的真理,就是这世上还是当官或在机关里掌点实权,最好赚钱。此后谢科长逢人就爱宣讲这个谢氏真理,说这个真理虽然浅显,却是他用上百万的现金换来的。

  相比之下,像李总这种无根无底,全凭自己拳打脚踢办公司闯市场的私人老板,实在了不起。冯国富也就对李总多了几分理解,跟他说了那个谢氏真理。李总听了,深有感触道:“可惜这个谢氏真理,谢科长们发现得实在太迟了点,若在位时能有所发现,那对我们这些纳税人,他们也许就会拿出不同的姿态来。”冯国富说:“是呀,我们的政府本应对纳税人心存感激的,纳税人是我们真正的衣食父母。可我们的官员习惯了居高临下,还没怎么学会善待纳税人。”

  随便聊了一阵,冯国富换了话题道:“现在是公历二月初,政协会议将于月底召开。又是换届会,你就是再忙,怕也得赴会才是。”李总点头道:“这是理所当然的。冯主席费了这么大劲,给我弄了个常委,我不赴会,怎么对得起您老人家的栽培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